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7月8日,2014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由新浪财经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中国电子银行网共同举办“新金融新生态”论坛,云集监管层领导、银行业高管、专家学者共论新时期的大变局,探讨互联网金融新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旨讲演。樊爽文在演讲中深刻表达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银行业发展所带来影响。他表示,互联网时代,银行应当关注的是互联网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本身。
樊爽文认为,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一直是主动的革新者。面对发展再快的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将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金融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他强调,银行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借助于互联网进入银行领域的市场新人,而是自己本身。他认为,银行要因应新的金融生态对症下药,不能舍本逐末。
银行业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樊爽文认为,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减少各种形式的行政干预;二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减少业务和服务同质化;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条件,服务客户、发现和培育客户,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四是要坚持金融监管改革。
以下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的演讲实录: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银行业的发展,自然也必须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主动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迎接新的挑战。但是,事物的发展首先要遵守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金融业发展也是如此。唯物辩证法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对于互联网,以及它所带来的一切变化和影响,要高度的重视,主动利用,但是用不着迷信,更不用恐慌。
互联网时代,银行应当关注的是互联网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互联网金融本身。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不会被当下大家热议和实践的所谓互联网金融所颠覆,更不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因为历史地看,金融业对新技术的运用从来都不逊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对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全面广泛应用,金融行业都称得上是领先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计算机已经在金融业广泛运用;90年代后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电子银行已经起步并逐渐成熟。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也一直都是主动的革新者。随着退出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逐步的习惯某些银行个体的消失。但是作为一个行业,银行的生命周期远未步入衰退。金融脱媒早已经走在路上,但是至少从现有的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来观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看不到终点。面对发展再快的所谓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将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金融通的主力,将仍然是中坚力量。对此,银行业应当有自信和信心,要有危机感,但不要恐惧;要有紧迫感,但不要慌乱。当然这种自信和信心需要来自于不断的自我创新和发展。
银行面对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借助于互联网进入银行领域的新人,而是自己本身。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新进入银行业的者,同样都是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客户需求,共同丰富整个金融市场,从而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现在感觉由于新人加盟,传统银行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慌乱。一些银行开始从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些银行做起了P2P,一些银行收购了支付机构,接下来不知道会不会哪一家银行去收购或者做众筹。不是银行不能去做这些事情,但舍本逐末,没有因应新的金融生态对症下药。
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最直接的反面例证是,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都不能独立决定高管任免,还奢谈什么自主经营和公司治理。当然,未来完善公司治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制约,只是银行对这些因素的改变几乎无能为力。二是明确市场的定位,减少业务和服务的同质化。现在的问题都是大家习惯于一窝蜂,贪大、求全,市场定位严重趋同。实际上大家现在都在讲以客户为中心,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商业银行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也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甚至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儿,这就是很大的问题。所有的地方性银行都在往全国跑,村镇银行想往城市里跑,大家所有的业务都做的是一样的,都没有耐心去精耕细作,大家都是信心慢慢想要迅速做大。所以极端一点的说,比如现在说互联网金融,很多的农村地区连电都没有,也没有通讯条件,这种情况下能提供什么互联网金融服务?不要觉得现在互联网金融热我们就都去做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即便没有互联网,我们还是有许多的金融业务可以做的。关键是看银行愿不愿意,或者说有没有这种耐心、沉下心、放下身段去做这些事情。三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条件,服务客户,发现和培育客户,提高风险控制的水平。整个金融本质还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也就是要有效控制这些风险,面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应该去有这种创新思维,去主动的应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因为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下的所有的金融风险表现的更为复杂,如何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在推动业务发展的时候建立起更好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也是必须需要关注的。
实际上互联网技术为银行了解客户信用识别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银行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也提供了可能条件,包括数据收集、存储、挖掘,为银行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也包括对发现和培育新的客户都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呢,我觉得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不要去和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去比,比如不要和BAT比,BAT介入市场的时候,他是从最初的市场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三家都不一样,他们掌握了大量、海量的用户,一旦他介入金融以后,他这些用户转化率会相当高,所以他的产品推广力度、市场的反映会相当惊人,但是银行现在获得数据的时候不要学他们,我做电商你能做得过他吗?做搜索引擎能做得过百度吗?这个时候更多银行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没有把数据利用好。现在很多银行从内部的数据来讲,各个部门都是不通的,不要说再获得什么数据,拿来再多的数据也不一定有用。所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把这些数据运用好,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四是金融监管的改革。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来讲,金融监管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搞得如火如荼,最直接讨论的是我们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水平。大家热闹了半天,如果说金融监管体制和水平因此有一点点变化,那么这是互联网金融热闹这么长时间一个最大的贡献,而不是唤起商业银行的意识等等。这个对体制和监管的影响应该是最有价值的。
金融监管应该从直接干预主体行为向通过建立完善和监督执行统一规则,保证市场公平、公正、透明转变,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当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平等竞争;应当从管“谁能做”向“如何做”转变,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应当从维持刚性兑付向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转变,以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现在,我们已经置身于互联网时代,未来银行业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以此不断改进金融监管和完善金融服务。银行业的发展需要互联网,但不能只盯着互联网。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