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年轻群体增强备老意识、培育养老金融理念?答案就藏在差异化策略与创新服务之中。

25岁开始养老规划早不早?”“月薪8000该存多少钱养老?”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年轻群体养老规划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显示,3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60%已意识到养老储备的重要性,但仅有不足30%制定了系统规划。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年轻群体增强备老意识、培育养老金融理念?答案就藏在差异化策略与创新服务之中。

一、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重塑年轻群体认知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传统说教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早已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打破常规,通过场景化内容营销、职场渗透和校园教育,构建起覆盖年轻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

场景化内容营销:让知识 “活” 起来

1、开发 “养老金融知识图谱”

将复杂的养老金融概念转化为短视频、互动H5、漫画等轻量化内容,通过抖音、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精准触达。例如,设计 “30岁养老压力测试” 小游戏,用户只需输入当前收入、储蓄等数据,就能模拟出不同储蓄率下的退休生活品质。当看到 “每月少喝两杯奶茶,退休后每月多领500元养老金” 这样直观的对比,年轻人对养老规划的兴趣自然被激发。

2、职场渗透,从入职开始的理财课

中小商业银行可与地方人社局、产业园区展开深度合作,推出 “职场新人养老第一课”,并将其嵌入企业入职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特点,设计个性化案例模板。对于IT从业者,突出职业周期短、技术更新快带来的收入波动风险;对于自由职业者,则强调收入不稳定时的养老储备策略。这种贴合实际的内容,能让职场新人深刻认识到养老规划的必要性。

3、通过校园金融实验室,在游戏中学习理财

在高校开设 “人生现金流沙盘模拟” 选修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规划。学生们可以模拟从毕业求职、结婚生子到退休养老的全过程,在 “游戏” 中理解跨期财务规划的重要性。联合学联开展 “养老规划创意大赛”,选拔校园养老金融宣传大使,让学生们成为养老金融知识的传播者,实现 “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的效果。

二、打造智能化顾问中台,破解服务能力瓶颈

面对庞大的年轻客户群体,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难以满足需求。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打造智能化顾问中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1、数字员工矩阵:随时随地的理财顾问

构建 “AI养老规划师 + 远程专家 + 线下顾问” 三级服务体系。AI养老规划师作为 “先锋部队”,通过开发的智能诊断工具,5分钟内就能生成包含替代率缺口、风险承受力评估的初步报告。对于复杂案例,系统自动转接远程专家或线下顾问,确保客户得到专业、个性化的服务。无论客户身处何地,都能随时获得养老规划建议。

2、动态配置引擎,因人而异的投资方案

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行为分析模型,结合区域经济特征,设计动态再平衡算法。以三、四线城市为例,考虑到当地居民收入波动性较大,为外卖骑手设计 “收入旺季自动增配养老定投” 功能。当骑手在节假日等订单高峰期收入增加时,系统自动将部分收入转入养老定投账户,帮助他们在收入可观时为未来做好储备。

3、知识图谱赋能,政策解读 “秒懂”

建立养老政策解读知识库,实时更新税收递延、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变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政策影响量化分析。当客户咨询相关政策时,顾问能快速调用知识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客户讲解政策对其养老规划的影响,避免客户因政策理解困难而放弃养老投资。

三、产品创新实施 “四维穿透” 策略

产品是银行服务的核心载体。中小商业银行需从时间轴、现金流、场景化、生态化四个维度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年轻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时间轴维度的目标日期基金自动滑行机制,会随着客户临近退休年龄,自动调整资产配置,降低风险;现金流维度的 “收入峰值自动锁定” 年金,能帮助自由职业者在收入高时多储蓄,为退休生活提供保障;场景化的婚育补贴自动转存养老账户功能,将人生重要节点与养老规划相结合;生态化的养老积分兑换健康管理服务,则让客户在养老投资的同时,享受更多增值服务。

四、构建区域化生态合作网络

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对本地市场的熟悉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与政府部门、特色产业、保险公司等合作,构建区域化生态合作网络,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养老金融服务。

1、政务数据联动,养老账户 “一目了然”

对接社保系统开发 “养老三支柱可视化看板”,整合基本养老金预测、企业年金数据和个人储蓄账户信息,打造区域养老金融数据中台。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养老资产全貌,包括未来养老金的预计领取金额,从而更科学地制定养老规划。

2、产融结合创新,生意养老两不误

与地方特色产业合作,例如可以和各类批发市场推出 “经营贷 + 养老储备” 组合产品。商户在申请经营贷款时,银行根据其交易流水,将一定比例资金转化为养老定投额度。这样既能满足商户的经营资金需求,又帮助他们为养老提前做准备,实现产融双赢。

3、银保协同破界,养老保障更全面

联合保险公司开发 “长期护理险 + 养老社区入住权” 组合产品,针对独生子女家庭设计 “护理金提前折现养老储备” 方案。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对父母养老护理的后顾之忧,同时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选择。

五、数字化运营闭环构建

通过构建数字化运营闭环,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增强客户黏性,引导客户形成长期的养老投资习惯。

行为银行体系:“好习惯” 换福利

建立养老准备力评估模型,将绿色消费、健康管理等正向行为转化为 “养老积分”。客户用积分可抵扣管理费,或兑换体检服务、健康课程等。这种激励机制让客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为养老储备积累资源。

1、游戏化激励机制,在 “玩” 中理财

设计 “养老小镇” 元宇宙社区,用户通过完成养老知识学习、定投计划执行等任务获取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可兑换现实权益。例如,连续一个月完成养老定投计划,就能在元宇宙社区中解锁新的虚拟建筑,还能兑换线下咖啡馆优惠券。将枯燥的理财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年轻人参与养老规划的积极性。

2、代际账户联通,家庭养老更安心

推出 “家庭养老账户”,实现父母医疗支出与子女养老储备的智能联动。开发 “亲情定投” 功能,当父母医疗费用增加时,系统自动调整子女的养老定投金额,在保障父母医疗需求的同时,维持家庭财务的平衡。

六、风控与合规特别考量

在创新服务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严守风控与合规底线。

1、建立产品适老化评估体系

针对县域客群,设计 “三层白话披露” 机制,包括专业版、简明版和方言语音版的产品说明书。运用 AI技术演示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资金波动情景,让客户更直观地了解投资风险,避免因信息理解偏差而产生纠纷。

2、压力测试工具箱

开发区域经济敏感性分析模型,模拟地方支柱产业波动对养老资产的影响,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建议。例如,当某地区主要产业面临衰退风险时,银行及时提醒客户调整养老投资组合,降低潜在损失。

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聚焦 “服务下沉、科技赋能、生态共建” 三大着力点,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服务半径限制,发挥本地化优势,有望打造 “社区养老金融管家” 的新模式。在满足年轻群体 “即时满足与长期主义” 矛盾心理的过程中,用游戏化交互重构养老金融体验,形成 “认知唤醒 - 行为转化 - 生态绑定”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年轻群体的养老规划保驾护航,也为自身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