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4月,全球最大进口国美国宣布实施百年来最高关税税率。此次加税的突然性前所未有,市场反应极为剧烈。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制措施及连带影响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发酵。

但可以确定的是,国际贸易已迈入新时代。这场动荡将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同时催生新型公司和商业模式。在快速变革中寻求突破的企业家们,将倚重技术创新作为关键竞争力。

尽管近日公布的精准关税清单可能不会长期维持,但大规模贸易转移和供应链重组已成定局。然而,当今全球价值链的互联复杂性使得准确预判结果、规划战略变得异常困难。

过去几年兴起的人工智能系统,正是为应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源、非线性因果关系及模糊化结果等挑战而生。它们将超负荷运转,帮助贸易企业把握局势演变。这将成为人工智能应对时代性变革能力的决定性考验,而非在既定参数内进行推论的常规测试。

人工智能最显著的应用将体现在贸易流程管理领域,该领域已初现技术渗透迹象。新关税意味着更复杂的数据处理需求和贸易合规义务。随着“最惠国”统一关税原则的瓦解,企业必须精准追踪供应链各环节的原产地信息。

事实上,在应对错综复杂的规则体系方面构建竞争优势,将比直接提升生产效率更为关键。

受防御性保障措施影响而被迫退出美国等传统市场的众多企业,将着力探寻新的供需机遇。除协助完成筛选新合作伙伴、发掘商业机会等艰巨任务外,人工智能在实现新型贸易流可行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较于关税壁垒,跨境物流在成本、手续及不确定性方面的障碍往往更具制约性。对成熟市场间的大规模贸易流而言,相关行政负担尚属可控,但在与欠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中,这些障碍常令企业望而却步。

消除此类摩擦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对推动前沿经济体深度融入全球市场至关重要。数字化工具正是这些努力的核心支撑。

从人工智能最早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领域之一——机器翻译——开始,各类工具正帮助中小型进出口商突破贸易接口的拜占庭式复杂流程。除了关税和海关要求,完成一宗贸易交易往往涉及贸易融资体系、计量认证机构、植物检疫证明等重重关卡。面对这些非标准化、半数字化的业务壁垒,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帮助新兴贸易商啃下“硬骨头”。

在美国新关税政策暂时未触及的数字服务贸易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推广正快速发展。但这一领域也可能会通过数字服务税报复、知识产权规则变更等途径卷入贸易争端。

从积极角度看,全球贸易领域的重点关注或能促进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境协作,但相关合作至少同样可能面临暂时性风险。要实现人工智能在贸易领域的公平透明应用,必须审慎考量治理议题,包括数据获取、人工智能模型的终端用户适应性,以及其与不同监管体系的互操作性。治理决策需要体现区域包容性,并兼顾训练数据匮乏的少数语种保护。

针对机器可能产生的错误与幻觉,需要建立清晰的问责机制。目前国际社会已提出多个治理框架,其中七国集团主导的《广岛人工智能政策框架》既评估风险与机遇,也为系统参与者提供指导原则,并为开发者制定行为准则。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