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过去数十年,风险投资在一个日益无国界的世界中蓬勃发展,但新一周的关税“战争”正促使该行业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上周,全球经济再掀波澜,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并遭遇多国报复性征税。公开市场暴跌之际,继Klarna和Chime之后,交易平台eToro、清洁能源公司1Komma5等更多企业推迟IPO计划。多位风投人士透露,若关税风险成为长期尽调考量,他们可能暂停投资。

面对公开市场动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实行90天关税暂停期,但仍维持10%的普遍税率。尽管关税政策是否恢复尚不明朗,但有一点清晰可见:关税不仅是税收工具,更标志着全球化向保护主义的结构性转向。

随着全球市场转向内视,风投的全球化思维或将随之转变,跨境交易与募资面临新障碍。但更为割裂的未来,对新一代初创企业意味着什么?

增长威胁

受关税恐慌影响,跨境交易流已现萎缩——危机与波动时期,投资者往往回归本土偏好。

在此关税时代,曾以“全球优先”战略受捧的初创企业正面临更严苛拷问:能否快速实现运营本土化?若关键市场或供应链受阻该如何应对?

PitchBook数据显示,过去几个季度美国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的参与度低于历史水平。今年一季度,欧洲交易总额中仅46.9%涉及美资,较上季度下降近4个百分点;中国市场该比例仅为5%。

今年1月,风投专家Andreessen Horowitz宣布关闭伦敦办公室,成为这一风向转变的典型案例,而此时距这一新办公室开设还不足一年。风投机构Contrary合伙人Will Robbins则在X平台指出,投资者应“长远考量反全球化投资”,凸显对区域冠军而非全球巨头的偏好增强。

若风投转向本土化,最直接影响将体现在小生态募资上。许多欠成熟科技中心的初创企业依赖外部资本(尤其是美资)填补后期融资缺口。美资减少或将延缓这些企业的增长。

海外企业打入美国广阔市场将更困难。保护政策升级也使跨境并购更具挑战。

机遇浮现

尽管全球化退潮带来挑战,亦孕育新机遇。

最大利好在于培育更强本土企业。关税可成为临时保护伞,为国内初创企业赢得发展窗口期,暂缓与资金雄厚国际对手的竞争。例如若欧盟推进数字服务税计划,美国科技产品海外价格将上涨,本土替代品更易获客。

面对地缘动荡,英、中、欧盟等正加大国防、AI基础设施投入,本土企业将受益。AI领域已显各国培育区域冠军之势:法国政府通过系列合同力挺巴黎Mistral AI,中国的DeepSeek则在政府机构得到广泛应用。

初创生态或将呈现更丰富、更具韧性面貌。取代追求全球扩张的企业,深耕本土痛点的初创企业可能复兴,从而建立更强品牌与客户忠诚。

对风投而言,新格局需要思维转型。投资者须从寻找“全球独角兽”转向区域深耕:哪些企业能先称霸本土?哪些在出海前已建立持久竞争优势?

全球化的破碎必然伴随阵痛,但长远来看,或将孕育更具韧性的强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