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估值过高仍然是风险投资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创始人和投资者都有影响。2021年的估值虚高持续给初创企业带来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现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估值攀升速度咄咄逼人,历史似乎准备再度重演。

虽然拒绝融资很难,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克制往往是更好的选择。否则,创始人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公司走向失败。

估值过高的原因

多重因素推高了企业估值。例如,二次创业者由于经验丰富、人脉广泛、风险较低,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倍数。但市场力量也发挥着作用——当投资者的需求超过优质项目供给时,估值必然水涨船高。

以色列网络安全领域堪称典型案例。尽管当地风投机构可投资金(dry powder)降至历史低点,但外国投资者对以色列早期网络安全项目的投入却同比翻倍。2024年以色列网络安全初创企业融资额达40亿美元,较2023年的18.9亿美元大幅跃升。

退出机会也在增加,去年的网络安全并购交易规模达到45亿美元,20家活跃的网络独角兽公司总估值达610亿美元。

在资本狂热追逐下,估值溢价得以持续。据观察,以色列网络安全初创企业当前估值已比美国同类公司高出40%,这背后正是这样一个自我强化的生态系统。

问题所在

然而,估值过高会在后续融资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创始人面临更严重的股权稀释,难以获得后续融资支持,往往不得不进行延展轮融资,而非获得稳健的A轮或B轮投资。早期融资额度过高还会导致企业陷入高消耗模式,降低资本使用效率,使可持续规模化发展更加困难。

假设一家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投后估值完成了种子轮融资,募集资金300万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增长到80万或90万美元,就能够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进行A轮融资。然而,如果该公司种子轮的投后估值已高达2500万美元,则下一轮融资时可能面临估值上限的困境(即难以突破此前的估值水平)。

这是以色列一些初创企业经常遇到的陷阱。结果,他们失去了以色列市场的溢价,往往被迫接受与前期持平的估值融资。

扩展轮的两难选择

许多创始人不愿意接受估值持平或者估值下调,转而选择扩展轮融资。

这种方式使企业能够在不明确调整估值的情况下获得额外资金。虽然此举能为部分企业争取时间,但对更多企业而言,往往只是延缓了估值调整的必然性。若市场关注度未显著改善,后续融资将愈发艰难。

创始人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只筹集所需资金。过早吸纳过多资金会限制灵活性,营造出资金充裕的假象,容易引发过度开支。

其次,优先保障资本效率。若估值过高已成事实,应战略性调整开支结构,延长企业运营的跑道周期。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敢于直面估值重置。估值持平或降低的融资轮虽令人痛苦,却往往是破局重生的最优选择。

揭开估值下调的神秘面纱:为什么它很重要?

创始人为避免股权稀释竭力规避降价融资,而投资者因需直面投资组合减记的艰难决策同样踌躇。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估值重置往往是企业重获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成熟投资者明白:保持创始团队积极性远比维护早期投资者账面回报更重要。为此,部分机构会在降价融资后通过期权池补充等机制,为核心团队注入新的激励动力。

估值持平或降低的融资轮实际发生频率远超公众认知,只是多数未被公开披露。企业长期生存能力才是根本——只要团队实力过硬、产品经得起市场检验且业务增长真实可见,资本终将回流。一次执行到位的估值重置能使企业摆脱虚高估值与过度融资的泥潭,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