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1月14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与元保集团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本报告全面梳理了过去十余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结合历史数据与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行业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预测。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报告精读”栏目将深入解读报告中的核心数据、案例与趋势,提供行业洞察与战略分析。

互联网保险:保险业的先进生产力与未来方向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已成为保险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代表着行业的先进生产力。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从290亿元增长至494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2.8%,2022年互联网保险渗透率突破10%,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一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保险销售、承保、理赔和客户服务等环节实现了全面创新,加速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驱动因素

1. 消费者行为变迁。年轻一代已成为保险消费主力,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更习惯在线购买保险。2024年6月数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亿,网络购物用户超过9亿,90后、0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分别达95.1%、88.5%,表明线上消费习惯已成熟,带动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提升。

2. 保险行业转型需求。保险行业正从依赖代理人驱动的粗放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2019年以来,保险代理人数持续下降,2023年底已减少至394万人,较2019年下降57%。面对渠道变革,险企亟需开拓新增长点,而互联网保险提供了突破口。

3. 国家政策支持。监管层持续引导互联网保险发展,从2015年《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到2021年《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政策逐步规范行业发展。2024年国十条3.0明确提出,要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数智化水平,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这些都为互联网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互联网保险不断创新。例如,智能客服机器人已替代50%以上的重复性客服工作,智能风控技术提升了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让老年人、带病体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拓展了可保边界。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价值

1. 用户价值:更便捷、高自主性和更精准匹配。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特点是线上化、透明化,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保险,价格更具竞争力,例如某互联网重疾险产品相较线下产品便宜46%。此外,流程自动化提升了投保和理赔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2. 行业价值:推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保险改变了传统保险的经营模式,将资源投入从销售渠道转向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大数据和智能风控技术提升了精准定价能力,使保险机构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和个性化定制。

3. 模式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传统保险依赖线下代理人推荐,而互联网保险则基于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使保险购买更透明、更灵活。这种模式倒逼保险公司优化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保险行业的升级迭代。

互联网保险推动行业创新:百万医疗险、惠民保与普惠保险

1. 百万医疗险:互联网保险爆款产品。2016年,众安推出“尊享e生”百万医疗险,凭借高杠杆、高性价比迅速爆火,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20亿元。互联网的推广和销售模式创新,如社交裂变营销、线上渠道优化等,推动了百万医疗险的普及,并不断迭代出覆盖老年人、慢病人群的升级版产品。

2. 惠民保:政府背书的城市定制型医疗险。2020年起,惠民保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普通百姓的“第一张保单”。惠民保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推广,并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提升投保便利度。此外,科技公司提供健康管理、药品服务等增值功能,使惠民保更具可持续性。例如,北京、安徽等地的惠民保产品已迭代升级,增加特药保障,提高用户获得感。

3. 普惠保险:保险业实现全民覆盖的重要手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提出,普惠保险应具备可及性、可负担性、保障性和可持续性。互联网保险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成本,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使更多人群能够享受保险保障,成为普惠保险最优实现路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