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经济的起落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宏观大势的重要微观注脚。每一次民营经济的崛起,都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每一次民营经济的困境,也都是国家发展需要跨越的沟壑。期待,通过扎实推动政策落实,更深层次激活民营经济活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能够加快绘就以创新驱动为增长范式的新注脚,完成经济从估值修复到长期红利的根本性转变。

2025年2月17日,中国即将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中共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央民企座谈会历来都是观察中国经济政策走向的关键窗口,加上此次背景特殊——国内经济转型正在向深水区迈进、国际格局不确定性犹存、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中国将以怎样的政策方向前行,以何种姿态引导一个超级大国跨入新一个五年?因此,此次座谈会得到了各界特别的关注。

正如节气“雨水”的寓意——天地滋润、万物复苏,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民营经济的又一次深刻动员,更是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的一场及时的政策“甘霖”。

民营经济:宏观大势的重要微观注脚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已悄然完成了一轮新的蜕变与进化,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已超越了“56789”的范畴,不仅是税收、GDP、创新等领域的关键贡献者,其在吸纳就业、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从比亚迪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起欧洲最大的电池工厂,到DeepSeek搅动全球大模型市场格局、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准入、政策落实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些困难是局部的、暂时的,而非整体的、长期的。民营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使其具备了克服困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经济的起落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宏观大势的微观注脚。每一次民营经济的崛起,都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每一次民营经济的困境,也都是国家发展需要跨越的沟壑。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再次向全社会传递出中央对民营经济的坚定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更是对民营经济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同。

政策信号升级:从“定心丸”到“动员令”,从“稳信心”到“强创新”

“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发言中如是说。从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安心”“定心”,到如今的“大显身手”,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是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的再次确认,更是对民营经济向创新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动员令”。

首先,座谈会再次强调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会变,且将一以贯之、与时俱进。这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座谈会聚焦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禁止跨区域的“远洋捕捞”式执法,到整治乱收费、乱查封、乱罚款问题;从加强金融支持、降低经营成本,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措施直击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透明和友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此次座谈会还清晰释放出中央对于民企政策从“稳信心”到“强创新”的升级。

其一,与2018年的座谈会召开背景相比,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外承压、需求不足以及新质生产力转型深化的挑战,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新增就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其二,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也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一方面,继续关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账款拖欠等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短期保障;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出要坚决破除市场准入障碍,鼓励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大显身手。

其三,与会企业家的构成也反映了政策导向的变化。此次座谈会不仅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还出现了像DeepSeek、宇树科技等新兴科技企业的身影。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取得的突破,成为会议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凸显了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此次座谈会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信心。短期来看,这将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促进就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中长期来看,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此外,随着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突破,市场对中国资产的信心也将进一步增强。

激励民企创新,政策落实需“软硬”兼济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此次座谈会不仅明确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强调了政策落实的重要性。未来,各级政府需要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例如,彻底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将有效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强其发展信心。

在我看来,未来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方面,包括税收优惠、项目支持在内的一系列“硬支持”固然很重要,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这个问题,更需要改革的深层次“软支持”。

所谓“软支持”,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要有稳定的预期。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才能给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二是需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权益保护上要公平对待,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要公平。另外,还要有法治化的保证。

从政策扶持到制度保障,从短期帮扶到长期赋能,提振民企信心需要“软硬”兼济,多措并举。

从“硬支持”来看,政策的直接扶持是提振民企信心的“及时雨”。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方式,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助力其突破发展瓶颈。例如,当前各级政府对“大模型+机器人”融合创新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为相关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金融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是解决其融资难题的关键举措。

从长期发展来看,“软支持”更为关键。这包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的政策预期以及完善的法治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当企业家对政策环境有信心时,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长期投资和创新。

那么,如何使民企增加发展信心,敢闯敢拼?构建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对于保护创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提的一个代表建议就是关于尽快推进针对商自然人(商事主体的个人,包括个人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出资人或设立人等)的个人破产法立法工作。希望通过个人破产法立法的推进,在制度层面将全社会宽容失败的文化能够固定下来,激发无数正在萌发的创新创业活力。

此外,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也是“软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构建支持体系:微观上,形成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中观上,完善资本市场,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宏观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措施不仅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还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大有可为”,除了外部的制度保障,也必须依靠自己练好内功: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创新家”,不做“套利家”。另一方面,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牢牢守住法律底线,以更加成熟的市场化思维、按照商业运作规则去合法经营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制度创新的巨大成与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紧密相连。期待,以此次座谈会为新起点,通过扎实推动政策落实,更深层次激活民营经济活力,中国高质量发展将绘就以创新驱动为增长范式的新注脚,完成经济从估值修复到长期红利的根本性转变。

此文根据《新京报》专栏文章整理而成,其编辑记者对此文亦有贡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