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碳账户正从传统的环境治理工具,逐渐转变为金融定价的核心变量之一。

一、碳账户的金融属性重构

1. 从环境成本到资产载体的范式革命

过去,碳管理主要聚焦于排放合规,企业需缴纳碳配额以满足环保要求。然而,碳账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通过量化碳资产的价值,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可交易、可质押、可证券化的新型资本要素。根据《中国碳市场年报(2022年&2023年)》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这一数据表明,碳资产正在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具备金融化特征。例如,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指出,“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探索数字控碳,已为234.2万个企业和个人建立碳账户,创新开发碳账户金融产品。截至2022年6月,该市27家金融机构先后开展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试点,累计发放碳账户贷款195亿元。”

2. 三重定价机制耦合

碳资产的定价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政策定价、市场定价和金融定价三者共同耦合而成。

政策定价: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企业和个人碳账户,利用数据平台提高相关经营主体碳足迹采集、核算及评级效率,支持金融机构根据碳账户数据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激励相容的碳减排金融支持机制”;同时指出,“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信贷计划、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权限等方面对绿色金融给予更多支持”。

市场定价: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形成了基准价格。以2023年12月的全国碳市场数据为例,碳配额的收盘价达到79.42元/吨,较2022年底上涨44.40%。根据《中国碳市场年报(2022年&2023年)》,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提升,CEA成交量较2022年增长了3倍。

金融定价: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为远期价格发现提供了支持。虽然我国尚未正式推出全国统一的碳期货市场,但地方碳市场已经开展了相关试点。例如,上海碳市场推出了碳配额回购交易业务,进一步增加了碳资产的流动性。

二、碳账户赋能融资降本的四大路径

1. 精准识别绿色资产,提高融资可得性

碳账户的核心功能在于客观记录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并通过标准化的数据体系,精准识别企业的绿色资产。这一机制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在绿色资产评估上的短板,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壁垒,从而提高企业获得绿色融资的可得性。传统金融体系在识别绿色资产时,主要依赖企业主动披露的环境信息。然而,由于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即便具有良好的绿色属性,也难以有效获得低成本融资支持。碳账户通过整合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节能减排情况、低碳生产实践等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绿色资产评估工具,使其能够更科学地衡量企业的绿色信用状况。

2. 优化企业信用评级,降低融资利率

碳账户的建立,不仅能提高企业的融资可得性,还能优化企业的信用评级,使其在融资过程中享受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当前,金融机构在确定贷款利率时,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经营稳定性等因素,而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往往未被充分纳入传统信用评级体系。通过碳账户,企业的低碳发展能力得以量化,金融机构可以更直观地评估企业的绿色经营水平,并据此调整授信政策。

3. 拓宽绿色金融工具,提升融资便利度

碳账户的广泛应用,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并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各类以碳资产为核心的金融工具相继推出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碳排放数据的缺乏和标准的不统一,部分企业难以顺利进入绿色金融市场。随着碳账户的推广,市场上有望出现“碳账户+绿色信贷”“碳账户+绿色债券”“碳账户+绿色保险”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自身的碳资产进行融资,提高融资便利度,并进一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 推动环境权益交易,释放融资增量空间

碳账户的建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绿色信用水平,还为环境权益交易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撑,使企业能够通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进行融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市场的建设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碳账户数据可以与碳市场交易平台对接,使企业能够更便捷地参与碳交易,实现碳资产的市场化变现。

三、碳账户金融化的技术攻坚

1. 提升碳数据质量,推动企业碳核算标准化

对于企业而言,碳账户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记录碳排放情况,并通过量化数据优化生产管理、降低融资成本。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碳数据采集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依赖估算或人工填报,导致数据精准度不高,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信用的评估。

因此,企业需要加快构建智能化碳数据管理体系,通过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精准核算和可信存证。例如,企业可以在生产设施、能源消耗节点、物流运输等环节部署IoT传感器,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并借助AI算法优化碳核算模型,提高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同时,区块链技术可用于碳数据的加密存证,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高企业碳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2. 构建企业碳信用体系,提升融资与市场竞争力

碳账户的金融化,使企业碳信用成为影响融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碳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完善,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或供应链体系中的碳信用评估标准不统一,影响了碳账户的广泛应用。

因此,企业应主动构建自身的碳信用管理体系,并推动碳信用数据的标准化应用。例如,企业可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将自身碳账户数据与财务数据、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相结合,建立动态碳信用评分系统,并定期向银行、投资机构、供应链合作方披露碳信用信息,提高绿色信用的市场认可度。同时,企业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制定碳信用评级标准,使其在贷款利率、授信额度、债券发行等方面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3. 盘活碳资产,拓展企业碳金融业务

碳账户的金融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还能使碳减排成果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为企业创造新的收益来源。然而,目前碳资产交易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的碳排放权、碳信用额度等碳资产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较低,难以实现市场化变现。

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索碳资产的金融化路径,拓展碳金融业务。例如,企业可以利用碳账户数据,申请碳排放权抵押贷款,将碳减排量作为信用资产进行融资;开发碳信用证券化产品,通过绿色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未来的碳减排收益权转化为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参与碳期货、碳信用交易等市场,以对冲碳价格波动风险,提高碳资产的灵活性和收益性。

总体而言,碳账户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在这场绿色金融革命中,中国企业唯有以碳账户为支点,打造降低融资成本新洼地,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