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在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中,供应链金融正从传统的资金流动解决方案,进化为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与产业重构的关键驱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传统融资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多元需求,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成为企业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突破口。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提出,要“鼓励发展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例如“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利用供应链‘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等,这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动态折扣融资:从算术游戏到生态赋能

1. 非线性定价模型

传统动态折扣融资主要采用固定利率或线性定价模式,难以全面适应供应商的差异化资金需求。近年来,动态折扣融资模式逐步向更加灵活的非线性定价模型演进,通过精准匹配供应商信用状况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基础层:针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供应商,提供低成本的保理或票据融资服务,为其降低融资成本,优化现金流管理。
  • 弹性层:对于信用评级中等的供应商,采用“折扣率-账期”匹配模式,允许企业根据自身资金状况调整融资方案,增强灵活性。
  • 定制层:针对核心战略供应商,引入反向竞价机制,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定制融资方案,强化供应链协同能力。

2. 双向动态博弈机制

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逐步向市场化、透明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供应商可挂牌出售应收账款,并自主设定最低折扣率,资金方根据风险偏好进行报价,系统自动匹配最优交易方案。核心企业通过提供供应链履约数据,增强融资交易的信任度。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要求“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遵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意味着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角色将更加规范,不能利用优势地位拖欠账款或不当增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二、区块链技术:破解“四流合一”难题

1. 物权穿透式登记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为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得以高度整合,形成透明、安全、高效的融资体系。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每批货物可生成唯一的数字凭证,记录全流程交易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够实时验证货权归属,降低融资风险。《通知》指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开立、转让应具备真实贸易背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能够有效提升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能力,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欺诈风险。

此外,区块链技术支持物权的拆分和流转,使得单一大宗商品可拆分为多个独立的融资标的,吸引更多资金方参与。

2. 智能合约自动清分

在跨境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合约,跨境货物在清关后可自动触发相应的资金支付流程,实现条件支付和自动清算,减少交易时间延迟及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此外,结合物联网技术,供应链上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货物状态,为交易双方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发生质量争议时,智能合约可依据传感器数据自动执行争议处理规则,缩短纠纷解决周期,提高跨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票据池+反向保理:核心企业信用裂变

1. 票据资产证券化循环池

近年来,核心企业利用票据池管理系统,推动电子商票的存入、优化组合和循环融资。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动态调整票据组合,核心企业可将票据池作为底层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ABS)方式融资,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通知》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票据业务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推动供应链票据扩大应用”,这为电子商票的创新运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引导。票据池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票据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盘活存量票据资产,增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2. 信用分层传导机制

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但要实现供应链整体融资能力的提升,信用传导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基础额度+可转让额度”模式,核心企业可将自身的信用拆分为多个层级,逐级向供应链上的二级、三级供应商传导。

对此,《通知》强调,“供应链核心企业不得利用优势地位,强制供应链链上企业与特定融资方以高于合理市场利率的水平获取融资服务”,明确指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权责边界。这一机制不仅降低了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四、生态化融资平台:从链式关系到网状结构

1. 产业集群协同融资

在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金融模式正从传统的单一企业融资向集群化、平台化模式演进。依托产业园区构建的“数据共享池”,政府、银行与企业可共享企业信用信息,推动集群内部企业的协同融资。

金融机构可基于产业集群整体信用评级,为相关企业提供批量授信,同时引入交叉违约条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降低融资风险,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2. 碳账户嵌入融资定价

随着绿色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正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供应商的碳排放情况,金融机构可将碳排放强度与融资利率挂钩,激励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此外,碳配额作为新型资产形式,已逐步进入供应链金融体系,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接受碳配额作为融资抵押物。与此同时,绿色应收账款也可享受央行再贴现政策的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风险控制与政策建议

1. 四维风控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体系需要结合数据技术与金融工具创新,形成全方位风险管理机制。

  • 数据层:整合企业ERP、物流、支付等系统数据,构建全面的供应商信用画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 算法层:应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供应商违约概率,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工具层:运用利率互换、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供应链融资中的基准利率波动风险,降低市场风险。
  • 机制层: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储备金池,根据融资规模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以覆盖极端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

2. 制度创新方向

  • 监管沙盒试点:鼓励核心企业申请试点,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政策实验。
  • 标准化建设:建立电子债权凭证、数字仓单等新型融资工具的法律与会计处理标准,提高市场认可度。
  • 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课程,培养具备产业、金融和科技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总之,供应链金融创新不仅是融资工具升级,更是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重构信用、以生态重组资源,迎接融资成本革命,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再造。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