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难题早已不只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是对整体组织能力的全面考验。传统融资模式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内部系统性问题,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融资困境。然而,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的抗周期增长战略体系,企业可以突破这一困局,实现从“求生存”到“创生态”的跨越。
一、融资困局的底层逻辑:企业系统性能力考验
如今,企业的融资难题并非仅仅是资金短缺,而是整体组织能力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错配:协同效率低下
许多企业内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缺乏高效协同。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导致这些资源被分散在不同部门,无法发挥整体合力。例如,财务部门掌握资金,却未能充分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技术部门拥有先进的技术,却无法有效与市场部门对接。这种资源错配不仅浪费了企业宝贵资源,还增加了运营成本。
2. 战略短视:忽视长期竞争力
许多企业过度关注短期生存,而忽视长期竞争力的建设。在经济下行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削减研发和市场拓展预算,导致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受到压制。虽然这种短期策略能够缓解资金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创新乏力:错失发展新机会
企业固守现有业务,未能突破自我,错失了发展新机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机会。然而,许多企业由于害怕风险,未能及时抓住新的机会,导致市场竞争力逐步减弱。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未能及时实现数字化转型,最终逐渐被市场淘汰。
此外,传统融资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需求。金融机构在评估企业融资需求时,常常只关注物理资产抵押,而忽略了企业的数字资产和无形资源;只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却未能考虑团队能力、客户资源等更具潜力的无形资产。尽管国家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许多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破解之道:构建协同发展的“铁三角”体系
1. 组织升级:全员经营,提升协同效率
降本增效的关键不是简单削减预算,而是激发全员的经营意识。从高层到基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应成为经营者,关注成本和收益,助力整体发展。
- 资源观念革新:不仅要重视现金资产,更要关注人才、数据、客户等无形资产。企业应建立全面的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人才、数据、客户等无形资源的价值。
- 管理体系重构:打破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和业务运营之间的壁垒,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使资源能根据战略需求进行动态调配。
- 文化基因重塑:通过培训和激励机制,让每个员工像老板一样思考成本与收益,从“要我节约”到“我要创造”。培养全员的经营意识,使员工主动为企业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2. 金融变革:从借钱到共创价值
现代金融的角色应从传统的“借钱”转变为与企业共创价值。
- 信用评估升级:通过物联网监控设备使用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交易数据,将“活”的经营数据作为融资依据,而非依赖传统的财务报表。
- 风险分担创新:银行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从“催债人”变为“合伙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风险分担协议,增强融资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 产品设计优化:根据经济周期设计专门的融资工具,帮助企业在经济寒冬中平稳度过周期波动。
3. 经营转型:激活老业务,开辟新战场
企业应像“双核处理器”一样运行,既要激活老业务,也要开辟新业务领域。
- 老树发新芽: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业务,把沉睡的客户资源和闲置产能转化为新的盈利来源。
- 开辟新航道:通过战略合作、创新孵化等方式,抓住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机会。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沉淀真本事:在应对市场波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管理方法论,并将其转化为组织智慧,支撑企业长期发展。
三、落地三步走:打造韧性发展模式
1. 建设“智慧决策中心”
- 数据整合: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实时掌握资金、人才和设备动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监控。
- 弹性架构:构建灵活的项目团队,快速调配资源应对市场变化,提升资源调配效率。
- 风险预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
2. 打通“价值转化通道”
- 能力变现:将专利技术、数字资产等无形财富转化为融资筹码,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融资资源。
- 生态共赢: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共享和互利共赢。
- 周期应对:建立经济环境监测系统,提前布局政策扶持领域,把握政策和市场机会。
3. 培育“抗周期基因”
- 逆势投入:设立“过冬基金”,在经济低迷期依然保持研发投入,保证企业创新能力。
- 经验传承:建立数字化知识库,将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转化为组织智慧,为员工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
- 共生文化:培养产业链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冲击。
四、成功关键:把握三大平衡法则
1. 风险与收益平衡
企业应学会量化风险,而非盲目追求高回报。在融资过程中,要利用技术手段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风险可控。
2. 守业与创新平衡
企业应用传统业务的现金流支持创新项目,同时确保创新成果反哺主业,实现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双轮驱动。
3. 独赢与共赢平衡
企业应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避免出现“单打独斗”的恶性循环,实现产业链内的互利共赢。
五、未来展望:构建良性商业生态
企业融资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 求生存
在企业初创阶段,融资主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2. 谋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融资逐渐转向通过资本的力量扩大竞争优势,快速实现发展。
3. 创生态
未来的领军企业将通过价值经营重构行业格局,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企业能够把财务数据转化为战略洞察,把融资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将经济波动转化为成长机遇。
未来的领军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应对融资困局,通过创新和智慧经营引领行业变革的“智慧经营者”。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