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逆全球化浪潮汹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技术革命加速迭代,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多重冲击叠加,使实体企业融资环境愈发复杂。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当下,降低融资成本已成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关键战略。

中国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取得明显成就。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4年三季度)》,我国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4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1%,较上年同期低0.31 个百分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偏高、传统制造业因产能过剩面临信贷紧缩等。在此背景下,融资成本优化不仅是企业生存的战术选择,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命题。本系列研究以“战略重构-工具创新-风险管理-生态协同”为框架,系统解析融资成本优化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系列文章涵盖顶层设计、场景化工具、特殊环境破局等维度,旨在为企业绘制一幅穿越经济周期的生存与发展蓝图。

一、融资困局的本质:结构性矛盾与范式革命

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企,根源在于三大结构性矛盾的叠加与范式转型的滞后。

1. 政策传导滞后:央地政策协调不同步

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政策工具。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地方金融机构因风险偏好、风控能力和激励机制的差异,导致政策传导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例如,部分地区的绿色信贷投放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银行对碳减排项目的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沉淀,未能有效流向实体企业。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也对企业融资形成挤压效应。在“控杠杆、降风险”的政策背景下,部分城投债务的调整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审慎性,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这种政策执行的碎片化现象,削弱了金融政策的精准滴灌作用,使企业难以及时获取低成本资金。

2. 信息不对称深化:非银市场的“柠檬效应”

中小企业因缺乏完善的财务披露体系,在传统银行信贷体系中往往处于信用劣势,导致融资渠道受限,被迫转向成本更高的非银金融市场,如信托、私募、供应链金融等。而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投资者倾向于提高风险溢价,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格局。

例如,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轻资产、缺乏传统抵押物,难以通过银行获得长期低息贷款。部分企业因财务数据不透明、信用评级不足,只能依赖高息私募债或股权融资,增加了财务成本,从而影响长期竞争力。这种信用定价扭曲,反映了传统金融体系在适应新经济模式上的滞后性。

3. 风险定价失灵:技术资产的价值评估难题

当前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仍以传统财务指标为核心,难以有效衡量专利、数据资产、品牌价值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实际价值。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其核心资产往往是无形资产,而银行信贷模型仍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和现金流的评估逻辑,导致这些企业融资难度大、成本偏高。

以科技企业的专利资产为例,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和银行已尝试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由于市场估值体系尚未成熟,银行通常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评估较为保守,导致企业融资规模受限。未来,需要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科技资产评估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对技术资产的认可度,优化风险定价机制。

二、跨越周期的四大支柱:系统性解决方案

破解融资困局需构建“战略-工具-风控-生态”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驾驭的范式跃迁。

1. 战略重构:从财务功能到价值引擎

企业应突破传统财务部门的职能边界,建立“战略融资管理体系”,将融资决策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企业在经济周期中的抗风险能力。

  • 动态融资组合管理: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综合运用银行贷款、债券、供应链金融、股权融资等方式,根据利率、期限、风险等因素进行动态优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 智能财务中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现金流预测、资本结构优化和风险预警,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 产融协同平台: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联合融资机制,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

2. 工具创新:科技赋能与模式突破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关键。

  • 数字金融技术应用: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企业信用评估的精准度,推动无抵押信用贷款的普及。
  • 资产证券化:推广应收账款ABS、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工具,提高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性,盘活企业资金。
  • 绿色金融:扩大绿色债券、碳金融工具的应用,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融资创新。

3. 风险管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博弈

在经济周期波动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降低融资成本。

  • 压力测试体系:模拟不同宏观经济情景下的资金需求变化,制定应对预案。
  • 动态风险对冲策略:利用利率互换、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降低市场环境变化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 合规管理与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

4. 生态协同:从单点突围到系统进化

融资成本的降低需要金融市场、产业链和政策环境的协同发展。

  • 产业集群融资模式:推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 跨境融资体系优化:利用跨境债券等工具,拓宽企业的国际融资渠道。
  • 监管创新试点:推进金融创新试验,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工具。

三、未来图景:融资体系的升维竞争

在数字经济与碳中和双重浪潮下,融资成本优化内涵发生质变。

1. 数据资本化:从抵押品到新生产要素

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企业的信用体系正在从资产抵押向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演进。企业的经营数据、供应链数据、碳排放数据等正在成为重要的金融资产,但现有的确权、流通和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数据资产难以转化为融资能力。未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推动数据资产证券化,使企业能够基于运营数据获得信用贷款,而不再依赖传统抵押物。同时,碳信用资产也将成为融资工具,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优化融资成本。

2. 融资即服务(FaaS):无感化成本优化

融资的嵌入式、智能化趋势正在加速,企业融资将从传统的单点式、周期式资金获取,演变为“融资即服务”(FaaS)模式。基于开放银行、API金融和智能合约,企业的资金需求将在业务运营过程中自动匹配最优融资方案,实现“无感融资”。例如,供应链中的智能合约可依据订单和物流数据自动触发融资授信,供应商即时获得资金,无需复杂审批流程,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同时,AI驱动的动态融资优化将使企业能够实时调整融资结构,降低利率波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全球资本配置:从本土到网络化生存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和资本市场开放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正在从本土化向全球化、网络化演进。企业可以积极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利用国际化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跨境融资工具的创新,如离岸人民币债券、绿色债券、国际REITs等,将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资本配置方案。同时,企业在全球布局时可以通过SPV(特殊目的公司)、跨境基金等结构进行税务优化,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流动性。未来,国际资本与本土市场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企业融资体系的重要竞争力来源。

四、构建反脆弱能力,驾驭不确定性

经济周期如同四季轮回,企业生存关键在于构建“反脆弱”能力内核。降低融资成本不仅是数字优化,更是组织进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系统工程。

1. 韧性资本

企业可以构建多层次的融资结构,优化短期和长期融资比例,确保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具备足够的资金弹性。同时,全球现金池管理将成为跨国企业的必备能力,通过多币种现金池优化全球资金调配,降低汇率波动对融资成本的影响。逆周期融资策略也将成为关键,在利率低位时锁定长期融资,在市场流动性紧缩时保持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 敏捷融资

传统的融资模式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而敏捷融资体系要求企业能够实时监测融资环境,动态调整融资策略。AI和大数据分析将帮助企业精准判断市场趋势,优化融资工具组合。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灵活运用,如利率互换、外汇期权等,将帮助企业对冲市场波动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此外,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将使核心企业能够利用自身信用优势,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提升产业链整体资金效率。

3. 生态共生

融资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过程。产业链信用共享体系将推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联合信用评估机制,降低融资风险,提高整体融资效率。同时,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与银行信贷的协同,将为科技企业提供“股债结合”融资方案,提升长期资本支持能力。此外,ESG(环境、社会、治理)融资体系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高ESG评级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绿色贷款利率优惠,还能吸引国际ESG基金投资,提高资本市场认可度。

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周期转型阵痛,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孕育结构性跃迁机遇。唯有深谙“融资即战略”的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驾驭更大的不确定性,于变局中开新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