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4年清华五道口科研成果盘点”发布。我们将对相关系列科研成果进行解读。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领衔,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了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和发展水平,为怎样通过数字金融赋能新市民提供了政策建议。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成为“新市民”。这群约3亿人的庞大群体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新市民因缺乏稳定的信用记录和有效的抵押物,在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时面临诸多困难。如何通过数字金融手段满足新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新市民:城市经济的“新引擎”
新市民主要包括因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原因迁入城市的常住居民,如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2023年末,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但是,当前我国城镇户籍率仅为48.3%,这表明大量新市民仍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
尽管新市民群体消费潜力巨大,但他们在金融服务方面却面临诸多障碍。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物,新市民难以满足传统银行的贷款审批要求;他们的消费信贷需求也往往得不到充分满足。这种金融服务的“缺口”不仅制约了新市民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也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消费增长。
数字金融:破解困境的关键
数字金融的兴起为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精准地评估新市民的信用状况,为他们提供更便利、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例如,基于生活场景的信用免押服务、短期消费贷款、个性化保险产品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触达新市民群体。
报告指出,数字金融服务不仅能有效覆盖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新市民,还能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触达度、便利度和实惠度。尤其是在支付结算、贷款融资和保险产品等场景,数字金融的创新性应用为新市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数字金融指数:量化评估新市民服务水平
为全面了解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状况,研究团队基于匿名化脱敏数据,构建了“全国城市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这一指数从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两个维度出发,包含支付结算、贷款融资、投资理财、信用免押和保险产品五大金融服务场景,以及触达度、实惠度、便利度和信用度四个质量指标。
区域差异:东部领先
报告显示,东部沿海省份的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整体分值较高,其中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位列前茅。而东北地区及部分西部地区得分较低,城市间的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胡焕庸线”特征——线东地区的指数大幅领先于线西地区。
在省级排名中,上海、北京和浙江位列前三,显示出经济发达地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支持更为全面。而在城市层面,杭州以122.28分的总指数排名第一,其次是上海和武汉。
城市等级差异:一线城市占优
报告还指出,数字金融服务的水平与城市等级高度相关。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的新市民享受到的金融服务质量显著高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服务的数量上,也体现在服务的便利性和实惠性上。
消费结构:服务类消费强劲增长
随着疫情的结束和促消费政策的实施,新市民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2023年1-8月,新市民人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8.3%,高于老市民的6.4%。尤其是在服务类消费(如教育、健康、旅游等)方面,新市民的增长尤为显著,占总消费金额的45.2%。
然而,新市民在耐用品消费(如汽车、家电)上的比例仍然偏低,仅占总消费的13.2%。这表明,他们在购置高价值商品时仍受到资金限制,而这正是消费金融可以进一步发力的领域。
数字金融如何驱动消费增长?
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金融服务与新市民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对新市民的驱动作用尤为显著。例如,数字支付的普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消费便利性;信用免押等创新服务则帮助新市民在资金紧张时继续消费。
数字金融服务面临的挑战
1.耐用品消费支持不足
耐用品消费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多数金融产品的利率和贷款条件对新市民来说仍显得不够友好。
2.消费潜力未完全释放
新市民在消费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保守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金融产品的认知不足,以及金融机构难以精准评估其信用风险。
3.区域发展不均衡
东部城市在数字金融服务水平上的领先地位,使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金融服务差距进一步拉大。
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服务新市民,报告提出了以下五项政策建议:
1.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
推动金融科技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降低服务成本。
2.优化金融产品设计
针对新市民的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消费信贷产品。例如,针对耐用品消费,可推出中长期低利率贷款;针对高频消费场景,可推出短期小额信贷产品。
3.深度嵌入消费场景
将数字金融服务嵌入教育、健康、旅游等热门消费场景,满足新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健全消费支持政策
通过发放消费券、鼓励夜间经济等方式,进一步释放新市民的消费潜力。
5.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避免金融产品设计中的潜在风险。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