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国家数据局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等 8 项制度文件。2024年的数据要素产业,从形式和政策上可以说一片大好。但落地还面临诸多困难,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在政策的春风中稳步前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形势与政策一片大好

11月22日,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数场、数据元件、数据空间、数联网、隐私计算、区块链六大技术路线。

11月23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了《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开展企业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城市数据空间、个人数据空间、跨境数据空间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

100个数据空间,犹如一把强心剂,让各方为之一振。连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各大主流媒体也都纷纷都做了专题报道。

百域数据如泉涌,激发创新无限可能。

二、落地做好持久战

可信数据空间,按照国家数据局的定义如下:可信数据空间是指数据资源开放互联、可信流通的一类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其以数据使用控制为核心,以连接器为技术载体,以实现数据可信交付,保障数据流通中“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为目标,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创造三大核心能力。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数据空间建设进展较为顺利。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建设,在行业数据空间和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且行业集中化趋势正加速显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负责制定并执行空间运营规则与管理规范,可以是独立的第三方,比如行业协会、平台型企业等,也可以是数据提供方如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等,或者由数据服务方如提供数据开发、数据中介、数据托管等服务的主体承担。

可以说,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之后,已经引起了学术界、产业界等各方的极高关注,已经成了数据要素领域的“网红”与“顶流”。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是一个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的“复杂系统工程”,技术,制度,市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按照国家数据局规划,打造从试点试验(2-3年)到技术收敛(2年左右),再到全面建设(5年以后),还有漫漫长路。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保持一个客观而又清醒的认知,科学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路线,尽量少走弯路。

三、可信数据空间获奖案例分享

2024年10月25日,在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一周年之际,由国家数据局牵头,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医保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局等联合主办的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

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和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以“政府+行业+企业”的数据金库和数据空间新基建提升保险风险减量能力和降本增效水平》项目,经国家数据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现场路演答辩,荣获“数据要素×”-金融服务赛道全国二等奖。

1、项目背景

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之一,面临着数据要素在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隐私保护、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挑战。为此,本项目联合组建“数×保险”新质生产队,聚焦保险公司高价值数据的获取、融合应用及风控模型算法开发等共性需求,通过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的数据金库和数据空间新基建,提升保险风险减量能力和降本增效水平。

数据金库:存储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敏感数据和数据元件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设施。

数据元件:数据元件提供统一标准、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全程监管的数据存储和加工服务,支持采用标准化工序完成数据产品规模化加工、生产和再利用,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加工和生产场景。数据元件作为连接数据供需两端的“中间态”,将原始数据与数据应用“解耦”,基于数据元件相关组件,实现从数据归集到数据元件加工交易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要素开发和管控。数据元件是国家数据局六条技术路线之一。

安全可信保险数据空间:以数据元件和数据金库为基础,以可信计算和合规措施为支撑,融合原有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通过数据空间操作系统和安全治理机制打造安全可信数据空间,实现跨机构、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安全合规、共享流通、业务创新,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倍增效应。按照国家数据局的定义,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创造三大核心能力。

2、核心能力

该项目在方案设计上创新性地提出“三个一”建设内容,即一个数据金库(聚数)+一个全国性保险行业数据空间(聚收)+一个产业数据创新中心(聚产)。

按照国家数据局的六大技术路线要求,构建一整套以数据元件+数据空间为基础,并融合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的数据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保险行业数据与公共数据、产业数据的融合创新。同时,在技术应用上,该项目以数据元件为基础进行构建,通过专有云进行资源生态聚合和系统功能部署,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实现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流通和智能敏捷的开发运维服务。

在场景开发方面,该项目打造了贯穿保前、保中、保后的丰富风险减量产品和服务,不仅提升保险经营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降本增效水平,还显著提高保险客户的风险保障水平和服务体验。

3、应用成效

目前,项目已有车险风险减量数据服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风险减量数据服务、营运货车风险减量数据服务等应用案例。

项目目前已服务保险公司60余家,投产50余个数据产品,帮助保险公司降低数据应用成本20%以上、减少非必要出险赔付10%以上。

在新能源汽车保险方面,在中保协指导下,将符合条件的电池检测网点和相关数据纳入平台统一认证管理,并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数据查询数据元件,统一为保险公司提供新能源汽车电池承保、理赔等所需的检测及数据服务,目前已支持市面99%以上的车型数据,接入20余家保险公司,降赔减损案件发现率23%以上,降低非必要赔付3.9%以上。

后续,保险行业数据空间将持续拓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融合计算、数据场景应用开发、数据资产运营等能力输出,践行以数据要素赋能保险及相关产业变革升级,提供涵盖金融、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多元风险减量综合性数据产品服务。

四、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核心都是数据本身。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并明确提出“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

2024年1月,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政策开始执行。

2024年上半年,数据资产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众多企业与事业单位竞相成为行业先锋,纷纷抢首家发布新闻以抢占市场先机。与此同时,培训和咨询机构也不甘落后,积极投身于这场热潮之中,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活力四射。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财务数据,A股上市的5000多家公司中,有4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的相关事项,共涉及金额13.64亿元。另有4家上市公司因填报错误等问题后续更正了半年报并将数据资源相关数据更正为0。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无论是个人、机构、企业等,都是高价值的数据产生方主体之一。

然而,要将原始数据合规且安全地转化为有价值的资产,避免走弯路,或希望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必须广泛吸取和学习行业内资深从业者的成功经验和智慧。

毕马威金融数字化赋能全国主管合伙人陈立节,提出应该先有数据资产管理,再有数据资产入表的观点,并把数据资产分成了五大类,并给出了入表的推荐指数,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这五大类数据应用包括:

1、内部数据应用,入表推荐指数:★★★

2、外部数据使用,入表推荐指数:★★★★

3、数据产品创新,入表推荐指数: ★★★★

4、集团数据共享,入表推荐指数:★★

5、数据交易流通,入表推荐指数:★★★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陈晓华、邹智光担任主编,赵眸光、江富生、郝东林担任副主编,即将出版的《Web3.0时代数据资产管理》一书,对挖掘数据要素资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发注重信息数据的加密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隐私保护,以及数据资产的安全性等等。

如果说大数据是Web2.0的流动基石,那么Web3.0更是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如何既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不能泄露和滥用,安全合规的选择数据的访问权和控制权,又要促进数据要素快速流通,真正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成了我们共同关注和下一步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