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4年11月21日,以“‘廿’念不忘,‘新’之所向”为主题的“第二十届数字金融联合宣传年智享2024特别活动”在京举行,活动由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FCA)、数字金融联合宣传年、中国电子银行网主办。活动全面回顾中国数字金融二十年来发展历程,前瞻金融“五篇大文章”新机遇。同时,《2024中国数字银行调查报告》与“2024数字金融金榜奖”也备受行业关注。
华夏银行副行长 高波
华夏银行副行长高波受邀参与本次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高波主旨演讲内容。
尊敬的周副司长、涂董事长、朱总,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参加CFCA组织的“第二十届数字金融联合宣传年特别活动”,“宣传年”每年与时俱进创新主题、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有力促进了数字化从理念到实践的蝶变,助力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具创设应用和业务赋能上,都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影响力。
前几届我参加宣传年活动,谈到了“以客户为中心”推动零售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客户旅程等方面的思考,在当前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新背景下,本次我分享的题目是《数字普惠,“智”绘未来》,与之前的零售数字化思维初心一致、赓续相承。
一、“普惠金融”大文章重塑金融服务格局
现阶段,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是稳定经济、促进就业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自2013年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十年历程,中国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如何解决好增量扩面、降低融资成本、控制风险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具体就是:增量上,如何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小微融资难?扩面上,如何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适配性和覆盖面?降本上,如何通过集约化管理减费让利?增效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涌现出的新业态需求?风控上,如何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实现可持续?我认为答案是唯一的,通过数字普惠重塑普惠金融服务格局。
二、数字普惠引发普惠金融模式新变革
近年来,数字普惠的日益发展,带来了“五个变革”:客户洞察逻辑变革,对多源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汇总集成,以大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小微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得以释放;获客模式变革,从以“网点阵地”、“人海战术”的获客模式,向基于数字生态场景的立体化批量获客挺进,从而触达更多新行业和新业态;产品研发外延变革,由过去单点、简单式创新向多点、体系化、场景化产品管理创新递进,全面、深入挖掘普惠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场景,将金融服务延展至产业链、供应链、区块链;运营流程机制变革,更加注重数字底座的夯实,加快客户综合经营系统和平台的建立,通过集约化流程和敏捷式机制,大大降低运营成本;风险管控策略变革,前瞻性的风险监测模型,健全的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信号发现精度和风险识别度。
整体来说,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出普惠金融新型服务模式和多元化应用场景,形成了客群经营全景化、渠道对接线上化、产品配置精准化、生态场景交互化、风险防控智能化的发展新局面,为普惠金融注入全新发展动能。
三、数字普惠呼唤普惠金融建设新能力
数字普惠已然渗透到方方面面,可以预见这是普惠金融到达理想彼岸的最佳途径。商业银行应采取坚定而有力的行动,推进数字普惠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能力”,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做到在不同的宏观环境、微观市场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主要是打造五个能力:一是数字化风控能力,是真正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关键一步,包括量化监测风控建设能力、准入规则与内评模型建设能力、反欺诈、风险预警、反洗钱等模型建设能力,让普惠业务从被动风控走向主动风控。二是数字化营销能力,包括加强数字化客户挖掘和转化,为每个细分客群设计差异化营销策略,以及依托大数字技术拓宽在新兴领域的营销延伸。三是数字化展业能力,包括展业工具平台、营销智能化决策支持、客户全景视图构建等。四是数字化服务能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面优化全流程服务和综合化服务拓展,让普惠客户也能享受到服务的丝滑体验。五是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操作标准化、运营集约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建立“敏捷-专业-高效”的运营架构,有效提升运行效率,全面降低运营成本。
四、数字普惠必将绘就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愿景
随着数字普惠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更加包容和成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小微弱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未来,应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开拓出一条通往普惠金融新愿景的光辉大道。这里,我想提新愿景的四个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场景、综合服务、创新包容,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数字普惠支持可持续商业模式
“可持续,更美好”是华夏银行的发展理念,在这里特别契合普惠金融主题。普惠金融的内涵是让更广泛的群体,以可负担的息费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平衡好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始终把“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收益覆盖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运营,更加长远地促进国民经济长效发展。
数字普惠作为解决“不可能三角”的破题关键,未来在商业可持续方面任重道远。从风险成本角度,要将数字化风控理念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完善数据交叉验证手段,深化政务、支付等替代性数据资产应用,开展智能审批决策等新模式应用。同时,迭代升级数字化风控工具,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精度和风险处置效率。从差异化定价角度,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前中后台数字技术,重建“人+数字化”的信贷作业流程,探索以资金、风险、运营成本为底座,市场同类产品为对标,灵活组合运营成本加成、盈利性分析的差异化动态定价策略,通过数字技术把成本控制在可负担范围内,使商业银行实际效益覆盖更加轻松。
(二)数字普惠需关注重点生态场景
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市场主体又是息息相关的,普惠金融面对的是全国1.8亿户市场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千差万别,但又在某些场景呈现共性。
数字普惠要关注重点生态场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蓬勃发展,许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起步,商业银行应主动搭建共享赋能的生态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导向,抓住几个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场景,丰富适配的产品体系,做好数字赋能、协同运作,打造场景化“生态圈”,举几个例子:
新质生产力场景,当前银行抵押业务覆盖充分、竞争激烈,数字普惠可以做到对普惠客群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针对科技型企业,围绕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量身打造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融资产品,才能符合新质产业 “轻资重智”的现实。
区域“园圈链”场景,全面深入覆盖客户关联场景,包括生产场景、经营场景、交易场景、生活场景等,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持续丰富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金融产品,探索信用资产联用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供销存”全品类服务,强化不同场景资源的相互输送、相互赋能。
促消费扩内需场景,强化对批零文旅小微企业经营流水、交易数据等多维数据的分析运用,创新市场类、个体经营类随借随还、无笔数限制的融资产品,满足商户“短小频急”融资需求,促消费保就业稳大盘。
三农及乡村振兴场景,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丰富立体精准、全程可溯的动态涉农金融数据资源,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上网下乡”,线上实现“惠及万家”,线下服务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美好生态与富裕之路相得益彰。
(三)数字普惠要走综合金融服务之路
数字普惠要走综合金融服务之路。商业银行内部要强化协同融合,从单一“融资”向“融资+融智+融商”综合金融服务转型。以信贷产品为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普惠产品,持续提高首贷、信用贷、续贷投放比例。以支付结算为桥梁,加快融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以账户+支付为切入点,与三方伙伴共建生态场景,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以综合服务为方向,开展财富管理、产业金融、贸易金融、债券融资、金融租赁等多元化金融供给,提升交叉领域服务深度,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对实业板块的支持能力,建立更紧密的产融协作关系。
(四)数字普惠营造创新包容的实践土壤
数字普惠具有数字化基因,天然鼓励创新、要求包容。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创新包容,将数字流程引入普惠信贷中,将过程管理和尽职动作进行标准化、模板化处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把尽职免责、容错纠错落到实处,最大限度保护尽职者,从而营造“敢愿能会”的良好展业氛围。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一个多元、动态变化的生态,在此也呼吁更为包容的监管政策,如在监管沙盒空间内,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供监管指导,积极测试普惠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借助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来探索新的监管方式,鼓励、促进银行业联防联控,推动全面风险管理。
最后,我想再复述数字普惠的美好愿景:商业银行将通过探索大数据信贷模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构建全流程数字化运营机制,降低服务成本;搭建互联共享的开放平台,完善服务生态;强化科技风险治理架构和防控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广大普惠群体对金融服务的渴求化为现实,形成共同受益、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经营格局,为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交出高质量答卷!我想,这也是每位金融人矢志不渝的初心情怀和奋斗理想。
最后,感谢CFCA为各位同仁提供这样一个好的交流平台,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