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10月30日,日本银行前行长、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国际经济学科教授白川方明做客清华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堂暨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前沿讲座,作题为“高速增长的终结:日本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的讲座。
活动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张际主持。学院校友、日本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小池一德做开场介绍。清华大学师生校友15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图为张际
白川方明认为,日本经济的过往经验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参考价值。他对比分析了日本与中国的现状,并指出了五个相似点: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紧张、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后的波动、低生育率与快速老龄化以及低通胀率。
随后,白川方明围绕与中国经济有很强相关性,也是中国学者较为关注的四点问题分享了日本经验及自己的观点,包括广场协议、金融危机、通货紧缩以及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带来的影响。
图为白川方明
白川方明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因贸易争端而签订的“广场协议”。他指出,日本承诺日元大幅升值以外,还承诺扩大内需、减少经常账户盈余,这一政策承诺结合出口压力和通胀消失等因素,导致了日本长期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他提到,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经济繁荣、债务大幅增加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而在泡沫破灭后,日本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日本相比于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处理不良资产问题。
白川方明认为,日本处理不良资产缓慢的原因有四:对资产价格回升的过度乐观、不良资产损失的会计确认缓慢、缺乏有效的金融机构破产处理的法律框架,以及处理金融机构破产需要的财政资金的准备。在危机处理上,日本和美国都向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公共资金,但日本央行进一步承诺提供无限流动性。这一举措避免了GDP的快速下滑,但也让人们未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白川方明认为,日本经济后续低增长的原因是泡沫破灭、人口减少和经济适应性缓慢,而非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通货紧缩。他指出,日本的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在2000年初受到西方的严厉批评,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有所改变。他强调,通货紧缩的危害在日本并不像西方认为的那么严重,从1998年开始,通货紧缩并未持续加剧,失业率也没有大幅上升,从2000年到2015年,日本劳均GDP增速在G7国家中排名第一。
白川方明认为,应谨慎评估量化宽松(QE)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日本自2013年起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但通胀率并未有所反应。他指出,日本的情况与美国大萧条完全不同,日本没有经历严重的螺旋式通货紧缩,1997年至2010年间,年化通胀率仅为-0.3%,金融体系也未崩溃,货币供应量和资产价格没有大幅下降。他认为,按照日本的经验,金融体系是否正常运营比通缩本身更值得关注。
最后,白川方明深入讨论了日本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经济增长,包括劳动力减少的直接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需求结构变化的间接影响,以及老龄化社会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等。除了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地区外,日本大部分地区的人口都在下降,这也带来了基础设施维护的压力。白川方明提到,日本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包括提高女性和中老年劳动力的参与率。日本也在努力提高出生率,但效果尚不明确。从日本和中国的数据对比来看,中国45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仍有提升空间。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场的同学校友们踊跃提问。白川方明结合日本经验和中国现状,就低利差环境下保险行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责任分担、小型银行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调整时期的作用以及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图为讲座现场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