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营销成果究竟为何物?这个问题其实我思考了很久,从营销实战来说,每一次营销都必然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而营销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营销资源的投入到底为了什么目的?这个问题上,其实一直缺少答案。
银行投入运营费用,投入人力费用,投入市场营销费用,本质上都是为了带来更有成效的经营成果,这种经营成果在企业财务层面体现在收入与利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构成是复杂的,显然从“营销事件的运营层面”如果挂钩这么宏大且干扰复杂的目标,实在难以有效评测。
落实到零售业务的营销与经营,本质上其实是一体的,无论是用加大员工销售激励力度,还是加大对客户的营销费用投入力度,最后都应在客户维度的量化指标上得到体现。
如果我们按照电商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待这个“客户经营成效”,最能够挂钩的就是GMV,所以我们回看很多银行投入大量投入在消费、交易额激励。虽然消费激励自然会带来快捷支付的收入,也可能会带来信贷的机会,但这却并不是银行行业的直接创效轴心。毕竟银行行业并不是靠“销售商品”获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用卡消费额度的增长能够说明银行使用银行账户介质的粘性,但并不是创效的核心。
于是,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投入类目,比如下载应用,比如签约服务,归根结底,所有这些客户维度的指标本质都是过程指标,这些过程指标与创效有所关联,但关联的深浅从来无法无法准确评析。
最终发现,无论如何投入,花在个人客户身上的每一分钱,都只有还原到客户在银行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才能够有效评价客户之于银行的核心价值。而在转账消费的刚性流动维度,本质是在资产与负债总量的结构调整,以及信贷派生货币的基础目标上,扩大流动性。否则只是存款账户的消费,做得再多哪怕赢得了三方支付中收,却能带来总体的收益吗?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接触营销,大家说,我的目标是签约XXX,我的目标是开通XXX,我的目标是激活XXX,这些五花八门的目标无论怎么说,最终核心考量的还是AUM和LUM的实际增长以及同业占比的增长,而这个投入产出衡量过程中,无论再怎么描述自己的指标有价值和有意义,如果无法在一定时间周期范围内体现在AUM+LUM的有效增长,和有效的可比市场份额提升上,本质从客户的经营关系角度来说都是低效的。
当然,曾经增量发展空间广阔的情况下,大家都可以续讲远期战略意义,哪怕有些指标是过程性的,都可以描述为一种增效的可能。但存量博弈的时代,这种远期潜在预期的泡沫就是被挤压的,无论是人力费用投入还是营销费用投入,最终都只能衡量最核心的主营业务意义。
所以今天银行繁多的营销任务目标设定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些逻辑相悖。无论是绩效买单,还是客户权益投入,若不能还原到以客户为维度轴心的经营逻辑,终究是撒胡椒面一般,看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力度强悍,实则于人于己都不快活。对员工也是折磨,对客户更是打扰。
所以有时候说活动整合,权益整合,说到底还是营销目标整合的问题。
海量的目标还原到客户维护,究其本质只有客户人均AUM、客户人均LUM、客户人均经营收入三项最为核心,前两项描述资产负债表贡献的人均质量,描述客户户均的真实粘性,第三项描述实际的财务意义。在这个维度上,设置的类目越多,重复激励的空间其实也就越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重复,但背后算账总还是重复的,只是以不同切入点带来的重复投入而已。
相信很多人一定会不以为然,说你这么讲不是否定了多少年来的投入逻辑了吗,或者你是不是就不该为各项业务本身有所投入?也不尽然,客户自然可以针对银行业务类别的增加和深度获得相应的回馈,但这个回馈未必以海量单项达标作为处理方式,而以自成长自激励逻辑,一客户为中心合理评定业务深度,给予更长期和更有助于粘性增长的回馈,而不是羊毛套利需求增长的回馈,或许这样的方式方法更为集约有效。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面对存量市场,投入的逻辑是发生了变化的。若是跑偏了这条银行客户创效轴心的营销路线,恐怕再怎么解释投入产出因果轮回都是苍白的。当我们研究如何花钱用于完成指标的时候,可能更得研究完成的究竟是什么。
未必正确欢迎探讨。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