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网约车服务在中国诞生以来,已走到第十五个年头,行业也终于迎来 “扎堆上市”的现象,但其上市历程和上市后的表现也可谓“扎心”。

三月以来,如祺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滴滴出行也传出重启上市的计划,而上汽集团旗下的享道出行曾表示将在2024年下半年筹备并启动IPO。

但从实际进度而言,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者寥寥无几。抛开刚当年赴美上市便遭遇审查的滴滴不谈,时至今日这一行业真正登陆资本市场的也仅有嘀嗒出行(02559.HK)与如祺出行(09680.HK)。

这两家平台的上市历程也很难称得上顺畅。嘀嗒出行五战港交所才成功上市,发售量不足总股本的5%,上市后股价持续下跌,截至8月21日收盘跌至1.45港元,相较于发行价6港元跌去超75%。而两次递表在今年7月才得以上市的如祺出行,股价也一度腰斩,当前股价距发行价跌去24%以上。

创收能力方面,不同平台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23年,滴滴收入为1924元,曹操收入106.7亿元,如祺收入21.6亿元,而嘀嗒仅为8.2亿元。

行业依然存在着“赚钱难”的问题,滴滴凭借市场规模和业务完整度实现盈利,体量最小的嘀嗒靠顺风车相对较低的成本也实现了盈利,其它平台则体现为资产越重亏损越大。

一个超过十年历史、用户如此之多的互联网平台行业,为何仍然讲不出一个好的资本故事?

01 耗资很大 赚钱很难

成立于2009年的网约车鼻祖Uber,从诞生的那一刻便是创投圈的明星企业。Uber进行了至少15轮融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投资者名单中包含过Benchmark、沙特阿拉伯主流基金、软银愿景基金、高盛、丰田汽车、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知名投资机构和公司。

但同时,相当长的时间内,Uber并不赚钱,它的现金流完全依赖于外部输血,规模壮大与估值飙升是资本烧钱的结果。国内网约车市场同样沿袭了这一路径。

2010年,定位为平台型服务企业的易道用车成为国内第一家出行领域的互联网信息公司,以互联网渠道整合线下汽车租赁公司资源,为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这也被广泛认为是我国网约车行业的起始点。

行业的第一次爆发出现在出租车服务领域。2012年滴滴、快的软件上线,帮助用户以APP呼叫巡游出租车,既解决打车需要到显眼位置招手的问题,也缓解出租车空载的成本难题,市场日趋火热。

彼时正值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浪潮之中,打车软件迅速被资本追捧,各类细分领域产品层出不穷。摇摇招车、百米打车、大黄蜂打车、嘟嘟叫车等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产品名称相继在那个时期涌现,获取融资、发放司机与乘客端的双向补贴以拓展用户抢占市场是主要竞争思路。

2014年,快的、滴滴先后推出专车业务,快的背靠阿里,滴滴依托腾讯,双方展开了“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的补贴大战。马化腾曾公开表示:“我们在打仗,就跟武林高手一样,一天大概亏损2000万(元),再亏损3000万,最高一天亏4000万,但是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了,(受)内伤就死掉了,所以就死顶着。最后也跟马云沟通,看怎么收场,到最后在很多资本的撮合下合并了。”

巨头厮杀,苦了其他无力维持烧钱大战的中小平台,加速了行业洗牌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滴滴与快的近5个月的补贴大战,把市面上的打车平台烧死了超过40家。

2015年,柳传志之女柳青升任滴滴总裁,促成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笔非上市公司融资,以及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为滴滴找到来自平安创新投资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投资者的20亿美元融资。次年,滴滴再次完成了更新一轮高达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

也正是在2016年,行业规范正式开始。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 7 部委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拥有了合法地位,也迎来了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

合规又成了不少中小平台的生死考验,车辆与司机的资质要求令网约车平台可调用车辆和司机数量大幅减少,行业洗牌再次加速,C2C(个人车辆服务个人用户)的模式经受考验,B2C(专业汽车机构服务个人用户)的业态成为主流。

之后崛起的网约车平台,融资规模、股东阵容越加庞大。

2021年,T3出行宣布完成77亿元的A轮融资,由中信联合体领投。据悉,这是自2018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股东阵容方面,曹操出行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精心打造,在天堂硅谷、隆启投资、浙商创投、苏州相城金控集团旗下的苏州相城基金、农业银行、东吴证券等支持下,曹操出行上市前的估值超过185亿元。

如祺出行更是“富家公子”。由广汽集团与腾讯、滴滴投资创立后,如祺出行还获得了广州公交集团、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SPARX、瑞盛亚洲、广州产投集团、岭南商旅集团、工控资本、广民投、国轩高科、胜璟投资、新意资本、湾区产融、广东柠盟等机构的支持,成立前估值便超过10亿元,上市次日市值高峰突破80亿港元。

但与资本市场的风光无限相对的是,网约车平台的盈利能力堪忧。直到2023年,Uber创立14年、滴滴创立9年之际,这两家中美网约车巨无霸平台才宣布首度实现全年盈利。

但到2024年一季度,Uber与滴滴同时重回亏损状态,Uber净亏损6.5亿美元,滴滴净亏损10.8亿元,能否继续保持全年盈利还有待观察。

头部平台尚且如此,中尾部平台的扭亏为盈更考验经营智慧。此时的网约车行业,资本追捧的热潮已经褪去,除上市动向外,罕有大型投融资事件发生,已上市平台的二级市场表现也堪称惨淡。

即便网约车行业经历了多轮洗牌,但在巨头平台用户数量普遍逼近天花板的存量竞争大背景下,司机增多、竞争加剧等问题更显残酷。2024年以来,多个省市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企业与个人谨慎选择网约车行业,运量趋于饱和。

此外,聚合平台的崛起,也令中尾部平台的盈利预期蒙上了一层阴霾。聚合平台能够为网约车平台提供流量与场景上的支持,自然也要赚取网约车平台的服务费。

据曹操出行招股书,2021—2023年,曹操出行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GTV(总交易额)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及89亿元,分别占企业同期总GTV的43.8%、49.9%及73.2%。

为此,曹操出行需要支付给聚合平台的成本也逐步走高,从2021年的2.76亿元增至2023年的6.67亿元,占销售及营销开支比例从54.7%增至79.7%。

02 滴滴:再战上市

2020年,国内网约车领域绝对的霸主滴滴提出了“0188”目标——三年后(即2023年),没有安全则一切归“0”,实现日服务订单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过8%,全球月活跃用户超 8 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滴滴谋求上市获得更多的资金。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滴滴上市的地点经历过多重考量,港股曾是首选,但因为合规问题并未成功。之后,滴滴低调且火速赴美上市,引发审查,很快退市。

审查之下,滴滴APP全线下架,关闭新用户注册期间,其市场占有率被其他网约车平台蚕食,18个月内市场份额从90%一度跌至74%。

滴滴APP下架后,美团火速复活了早已解散的打车业务团队;高德在20个月内日均订单量翻了4倍。

在APP恢复下载后,滴滴快速开展了一系列拉新与促活的措施,包括大规模发放优惠券、同其他流量巨头联动营销、升级亲友守护与学生用户权益、增大司机端补贴力度等。

滴滴市场份额有所回升,才有了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的国内网约车市场里程碑事件。

2024年,据The Information消息,滴滴在美股退市两年后,希望在2025年赴港上市。

滴滴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得益于对主营业务持续深耕,2024年以来公司各项业务均取得了稳步增长,国内和国际市场单量规模双双突破历史季度峰值,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此时的滴滴,不仅仅是网约车领域的霸主,在网约车之外的业务也有了一些突破。

2023年,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广汽集团子公司和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合计不超过1.49亿美元的融资,刷新了年内的自动驾驶融资纪录;不久后,滴滴自动驾驶货运业务KargoBot(卡尔动力)也获得了4.5亿元外部融资,并开启独立运营。

2023年上线的“滴滴快送”业务,通过聚合方式接入达达快送、闪送、顺丰同城等专业跑腿公司,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城市。

此前,港交所对国内网约车平台审核严苛,滴滴之外,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的IPO均不顺利,后者五战港交所才在2024年6月上市。而伴随着嘀嗒、如祺成功敲开港股大门,出现上市企业标志着网约车行业步入成熟期,其他网约车平台也有着更多的机会。

2024年内,嘀嗒、如祺成功上市,曹操、享道筹备上市。这种“扎堆上市”也代表着网约车领域自资本退潮后面临着一部分资金压力,需要通过上市募资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滴滴的安全整改已经完成,80.26亿元的罚单业已缴纳,也有嘀嗒、如祺上市趟路,“二战”港交所的成功率已非昔日可比。

03 嘀嗒:利润高 天花板低

要论资产最轻的网约车玩家,当属嘀嗒。相对其它平台而言,嘀嗒出行2023年顺风车业务占比超过95%,算得上是一家纯粹的顺风车平台。

近三年来,嘀嗒顺风车业务占比分别占到89.0%、90.5%及95.0%,大有不再谋求其它业务增长,只饮“一瓢”的选择。

按照嘀嗒招股书的说法,顺风车定价是当地出租车的3~5折,平均服务费率不足10%,而网约车则为27%。尽管嘀嗒有超过500万的活跃车主,但相对较低的客单价导致其不管从每笔订单收入还是整体收入体量而言,都比其它网约车平台少了许多。

嘀嗒最大的出行成本来源于安全保障。顺风车的业务特征是将路途相近的司机与乘客进行匹配,平台无法做到对司机完全把控的情况下,持续用科技能力对双端用户进行检测与筛选极为重要。故而嘀嗒在招股书中表示,上市募集资金的35%会被用来提升技术能力及提升安全机制。

顺风车存在刚性的市场需求,但在网约车大盘中占比很小,且天花板较易触达。嘀嗒2023年市场份额为31.8%,总交易额为86亿元,由此可知整个市场总交易量也不足300亿元。嘀嗒2023年的收入约8.2亿元,仅为大湾区平台如祺出行的38%,但净利润达到3亿元,其整体毛利率相当可观。

招股书透露,嘀嗒将采取以下策略来进一步发展业务:

扩大用户群、强化营销及推广活动来巩固顺风车行业市场地位;

继续扩大智慧出租车服务的地理覆盖范围,探索更多与出租车公司和协会合作的机会;

进一步发展广告业务,探索智慧出租车其他变现渠道;

投资先进技术提升技术能力与运营效率;

在出行市场寻求战略联盟、投资、收购。

04 如祺:偏安大湾区 押注智驾

如祺出行偏安一隅,业务范围仅覆盖大湾区。截至2023年底,如祺出行在大湾区的渗透率达到45%,93.9%的业务来自大湾区。

如祺出行过去三年的收入持续增长,2021—2023年分别为10.13亿元、13.68亿元和21.61亿元。亏损幅度也很“稳定”,三年内亏损分别为6.84亿元,6.27亿元和6.93亿元。

钱花在哪里?

招股书显示,亏损主要是由于与司机服务费、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的服务成本及汽车服务站的成本有关的收入成本预期增加,以及日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研发开支预期增加。且预计在2024年、2025年及2026年将继续产生净亏损及经营净现金流出。

但从研发开支上来看,近三年如祺出行研发占比呈递减状态,分别为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5%、7.7%及5.5%。占比的降低可能源于收入规模的增加。

为改善亏损状况,对司机的奖励方面,如祺近三年来呈下降趋势,2021—2023年,公司对提供网约车服务的注册司机每笔订单的奖励分别为2.87元、1.71元、1.46元。相对应的,如祺出行为司机支付的服务费用占成本总支出分别为93.5%、85.2%、77.6%。

开支方面也在逐步缩减。近三年如祺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65亿元、2.31亿元、2.1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6.1%、16.9%、10.1%。推广及营销开支依次为2.22亿元、1.62亿元、1.44亿元,占比依次为83.8%、70.1%、65.8%,

Robotaxi方面,如祺动作频频:先是在2022年成为全球首个推出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服务商业化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2023年又成为国内首个以专有Robotaxi车队进行示范运营的出行服务平台,并在2024年获得了深圳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牌照。

在招股书中,如祺也给予了Robotaxi足够的画面感——Robotaxi被提及508次。

如此频繁的提及,可以说明如祺把Robotaxi作为业务重点,这源于Robotaxi的收入开始缓慢增加。按照如祺的披露,截至2023年底,平台Robotaxi运力规模达281辆。

近三年内,如祺出行来自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依次为0.1%、0%、1.2%,毛利率依次为11.9%、0%、17.6%;来自车队管理及服务的收入占比依次为0%、8.7%、14.8%,毛利率依次为0%、5.2%、4.4%。

05 曹操:豪赌定制车

曹操出行是重资产模式更强的践行者。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推算,2023年滴滴的市场份额为75.5%,曹操出行为4.8%。为追赶市场,曹操出行开始拓展B2C专车服务模式。业务发布之初,曹操出行CEO龚昕表示,他们希望这是每个人都坐得起的车,不再让“专车”等同于“贵”和“精英化”,可在价格亲民的前提下兼顾服务品质和乘坐体验。

愿景很美好,但起步体验不是太好。早期,由于定价与其它平台经济型、舒适型车辆差距不大,不少用户反映曹操专车响应速度慢,打车极难,且承诺的免费矿泉水、纸巾、充电线等用品并未足量供应,价格亲民与服务品质似乎难以兼得。

为解决响应速度问题,曹操出行充分发挥股东吉利集团的优势,大规模部署定制车以提供专车服务。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在24个城市拥有一支约3.1万辆车的定制车车队,为全国同行业最大。

车队的壮大,令曹操出行不可避免地走向重资产模式。平台需要投入资金来购买车辆,保证服务体验又需要对司机进行培训与管理,这导致运营成本高企。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曹操出行采购成本高达33亿元,最大供应商为吉利集团。

业绩方面,2021—2023年,曹操出行营收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106.68亿;亏损分别为30.07亿元、20.07亿元、19.81亿元,三年累计高达70亿元。

曹操出行最后一笔融资来自于2021年,金额为38亿元,无法覆盖如此高额且长达三年的亏损。但曹操出行蕴含着吉利集团转型的野心。李书福曾表示,希望以曹操专车为起点,结合车载人工智能,优化智能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变革,把吉利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

承载车企转型之重任,曹操出行的挑战极大,不光是要继续铺开定制车规模,还要把服务短板补足。

招股书显示,曹操出行的募资金额将在未来三年内用于提升并推出定制车,用于改进公司的车服解决方案及改善公司的服务质量等,这意味着短期之内,曹操出行的盈利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缓解。

06 结语:Robotaxi会是新的转折点吗?

当然,嘀嗒、如祺、曹操并非网约车战场中仅剩的玩家,其它模式的玩家仍有很多,以上仅作为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平台代表。他们的战略考量并不能反应整个行业的困境,但其上市进程以及后续股价表现则体现了市场对该行业的信心不足,夯实自身在细分市场的优势或可增强行业信心。

同时,据The Information消息,网约车领域霸主滴滴希望于2025年赴港上市,作为综合性网约车平台的代表,滴滴2023 年全年营收 1924 亿元,同比增长 37%,回归后业绩明显攀升。滴滴75.5%的市占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网约车模式的天花板。

如此看来,网约车平台想要上市,要么在传统模式中独占鳌头,要么另辟蹊径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据广发证券研报,2024年随着出行需求的进一步恢复,网约车市场有望持续增长,滴滴龙头地位稳固,在供需两端的用户规模上均具备明显优势,订单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滴滴已是一家独大,存量市场更期待有特色的平台出现,细分领域的突破或将决定着上市成功率。

国际上,网约车鼻祖Uber 2024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均超预期。Uber第二季度订单总额为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网约车服务订单总额为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外卖业务的EBITDA为5.9亿美元,比预期高近5%,网约车之外的业务曲线也开始抬头。

同时,Uber二季度财报提及自动驾驶汽车的次数同比增长6倍,电话会上反复强调自动驾驶业务为重点。

特斯拉2024年在全球范围内销量下滑,进而对外宣称将放弃低价电动车的研发转而进军Robotaxi领域,而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则表示特斯拉低估了自动驾驶出租车队建立的复杂性。

而在国内,自动驾驶二季度也迎来高光时刻,据统计,2024年7月,国内汽车领域约披露34起融资,已公开融资金额累计超51.7亿元,融资总额环比增加约20%,融资规模前三的企业均集中在智能驾驶赛道。

但资本的涌入只能算是前期布局阶段,Robotaxi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一部分距离。按照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的评价,Robotaxi的能力、法规、商业闭环都还没有到,但是在加速,他认为大概两年后会进入转折点。

但Robotaxi所代表的未来尚未来之前,探索如何减少亏损进而实现盈利,依然是网约车平台必须要翻过的大山。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