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化金融合作是“十四五”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开局、起步的抓手工作。文化和金融都是具备高传播能力的载体,文化创造耗费智力、体力,文化产品有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在价值,文化与金融合作似乎有开创时代的潜力,但是似乎又没有出现成功的模式。从合规角度讲,NFT“批量复制”很容易被看待为“变相发行代币融资”,使得“金融化程度”受到掣肘。从代际传承、破除积弊的角度讲,传统的艺术拍卖市场,为了提升价格,对“供给”的限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例如“元青花存世量400件”的论断,就很好的保持了这一品种的天价。从历史表现看,短短几年,内地大厂己经退出NFT业务。与之同步,香港开始积极拥抱加密经济,文化出海又成为新的热词。

长江后浪推前浪,病树前头万木春。金融科技那种脆弱又充满想象力的萌生态并未因管制和泡沫破灭而消灭。从本质上来看,如果说金融科技使得文化金融合作破除了传统垄断、甚至放松了牌照约束,加上全球化政策洼地的加持,市场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一、从数字经济的基本面分析

VR落地在了苹果手机上,说明元宇宙虽然一个炒作工具,但并非一句谎言。数字作品的前景是明确的。

二、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

乔布斯重金支持皮克斯,是久远的历史;VR将落地在手机上,在硅谷可能在几十年前就己经是“deal”一样的存在了,相关企业的技术磨合与合作、对新技术的并购是现实发生的事件。因此,VC对成长中的VR技术的投资热潮不是靠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产业发展明确的、确定的认知之上的。这一产业基础是我国不具备的。换句话说,企业做大做强,才有能力对产业进行清晰的规划,想到就做到,不靠逻辑、想象和嘴炮。

三、数字化产品具有功用,实物同样。数字化与实物之间不是割裂的

重点在于找到改变、改善人类生活、生命状态的真实价值,并采用数字化、生产制造能力去满足它;并利用金融技术、金融产品调节产业的资金周期需求。

四、业态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致,“去中心”并不是一句空话。谁具备“平台”意识,就能够实现去中心。比特币、以太坊、Defi的成功,有可能己经证明了去中心是一种做大做强的方式。现在经常见到“联合交易所”、“联合实验室”,似乎去中心的合作使专业群体感到舒适。平台的核心系创制规则,需要有“平台意识”的人做好这件事情。未来希望协助在这方面开展有效的专场活动。

五、政策引导的模式观念转变

202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8部门印发《金融服务首都文化、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银行从事非金融业务,利用客户资源给文化企业的业务提供便利;同时放开了商行、投行的分业经营,很明显对于企业来讲金融中介成本下降了。这类措施并非释放什么信号,而是对现实业态、企业追求经营效率的一种肯定。反过来,一些没有牌照的新企业,利用金融科技从事非金融业务,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就破除了合作的鸿沟。这在企业商业模式、合规方面影响的意义是深远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