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01
在聊完净息差很低的那些银行之后,再来说说净息差很高的银行。
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按照机构类型划分,民营银行净息差遥遥领先。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4.32%、1.72%、1.47%。
如果考察去年全年,会发现民营银行净息差逆势上扬。2023年四个季度,民营银行净息差分别为4.11%、4.17%、4.21%、4.39%。整体而言,民营银行的贷款利率赶不上其存款利率的下行速度。
具体来看,净息差最高的民营银行,包括锡商银行(6.39%)、微众银行(6.16%)和新网银行(5.42%)。
净息差高,固然是好事,但高到遥遥领先,就不见得了。
02
锡商银行,就是那个“最靓的仔”。
作为全国第19家民营银行,锡商银行开业于2020年4月,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一家民营银行。
锡商银行能有这么高的净息差,原因不复杂,那就是业务结构上,收益较高的个人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去年末,其个人贷款余额189.38亿元,占比超过75%。
在基准利率下调与大行不断下沉的背景下,当前小微贷款利率显著下行,而个人贷款尤其消费贷款的利率整体降幅有限——通过客户下沉还有可能将利率往上拉,再加上存款利率快速走低,推动锡商银行净息差持续走高。
锡商银行2023年财报并未披露贷款业务结构,今年初披露的《2023年度无锡锡商银行信用评级公告》仅公布了评级结果,未提供具体报告。可供参考的是《2022年度无锡锡商银行信用评级公告》。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6月末,锡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45.19亿元、124.46亿元、143.58亿元,在总贷款中的比重分别为69.63%、74.95%、75.41%。
这样的消费信贷占比,不管放在民营银行,还是之于整个中国银行业,都是罕有的。
03
那么,问题来了。
在当前环境下,不管是太高的净息差,还是太高的消费信贷占比/太低的小微信贷占比,都显得敏感。支持实体了吗,金融为民了吗,是金融机构时刻面临的“灵魂拷问”。
锡商银行并非没有努力,2021年末,其个人贷款占比一度达到86.82%,到2022年6月末这一数字为84.35%,通过持续发力对公业务,到2023年末终于将个人贷款占比压降到75%。
实际上,锡商银行在去年四季度的调整力度尤为强烈。与三季度末相比,去年末其个人贷款余额下降9.95亿元,对公贷款余额则大增14.39亿元,单季度增幅达到30%,主要得益于大力发展供应链业务。
这是行业趋势。诸如,去年微众银行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底增加403.14亿元至1823.7亿元,占比达到44%,已经在事实上摘去了“微众银行=微粒贷”的标签。
新网银行同样如此,去年末,其贷款总额753.37亿元,其中,对公贷款141.97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5倍,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5.05%提升到了18.84%。
这样的“大跃进”,发生在宏观经济曲折式复苏、信用风险偏高的时点上。而它们之所这么做,因为有些东西已经超越了商业层面的考量,或者对银行来说,赚不赚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要想让净息差和业务结构更“合理”一些,他们别无选择。
高处不胜寒。
04
我们看待金融的态度,可能还需要更多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最近一次的“长安讲坛”上指出:
要推动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是否赢利应放在第二位考虑……在整个制造业、实体产业基本上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金融业依旧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不合理的。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管的《全球化》杂志上,建设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黄志凌撰文称:
金融演进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有机融合的历史。过度强调社会性或者商业性,都会导致金融的负社会性。两者的协调兼顾与动态平衡,见证了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际上,在去年末,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署名文章已经有过定调:
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
这一次,真的不一样。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