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中小银行退出理财业务的政策要求很早就有,本次明确2026年底前全额压降至0

虽然近期市场对中小银行退出理财业务的讨论较多,但是往前看会发现,中小银行退出理财业务的政策要求实际上很早就有。

(一)2021年上半年,各地监管部门开始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中小银行持续压降间接投资业务、异地非标业务和地方金交所业务,为中小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上了枷锁。

同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已明确提出“未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这里的背景应该是,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为2021年底,在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监管部门提出这种要求也能理解。

(二)2024年6月中旬,部分地区发文要求无理财子资质的银行,需在2026年底前全额压降理财规模至0,并清算资产。经了解,这一消息属实,且并非单一省份,有些地区则通过窗口指导的形式传达这一要求,有些地区则在更早些时候提出了这一要求。

这是自2021年9月以来,监管部门再次释放类似政策信息,本质上应无太大差异,即均要求不满足一定条件的中小银行(如未设立理财公司)逐步退出理财业务。只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明确了退出条件和截止时间,即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进入退出倒计时。

二、理财银行的数量正逐年下降,只不过目前下降的步伐较为缓慢

除压降中小银行理财规模的政策要求一直在外,近年来理财银行的数量实际上也在逐年下降。具体看,2021-2023年有存续理财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分别为301家、278家和258家,有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分别为319家、260家和228家。

不过和政策要求相比,目前有存续理财以及仍在发行理财的银行机构数量依然分别高达258家和228家,总体上仍处于高位,这意味着目前理财银行数量下降的步伐较为缓慢。

三、2026年底前需要压降的理财规模有多少?粗略估算约3.2万亿

既然已经明确压降对象和压降时间,那就需要估算2026年底前需要压降的理财体量。

(一)理财公司和全国性银行的23.54万亿理财规模不需要压降

首先根据《理财市场报告(2023年)》,截至2023年底的存续理财规模为26.80万亿元,理财公司合计有32家(全部18家全国性银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和5家合资理财公司)。这意味着,32家理财公司及对应的18家全国性银行均不需要压降。

根据《理财市场报告(2023年)》,截至2023年底,32家理财公司和18家全国性银行自身的理财规模合计为23.54万亿(即22.47+0.62+0.45),这部分体量不需要被压降。

(二)剩余银行的理财规模合计为3.25万亿,预计有3.2万亿理财需要压降至0

根据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23年底,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理财存续规模分别为21836亿元、9865亿元和839亿元,合计为3.25万亿。

考虑到,在9家拥有理财公司的地方性银行中,至少有7家已将其理财规模全部转移至理财公司体系中,而徽商银行与重庆农商行未披露数据,(合并口径下的理财规模分别为1773.19亿元和1095.64亿元)。如果假设徽商银行与重庆农商行存续理财规模的85%已转移至其旗下的理财公司(即徽商银行与重庆农商行自身还分别拥有265.98亿元和164.35亿元、合计430.33亿元),这意味着没有设立理财公司的地方性银行共拥有存续理财规模为大致为3.21万亿元(约等于21836+9865+839-430),即2026年底前以前其它银行需要压降的理财规模为3.21万亿元。

(三)如何压降?

在明确压降对象与压降体量后,便需要明确压降路径。

1、由于2026年底前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这意味着最直接的压降路径便是存量自然到期不新增、不续作。期间,这些银行需要通过代销以及其它存款类产品来维系客户,理财公司和拥有其它投资渠道的机构也可通过加强与这类银行之间的合作来将争取被压降的存量理财客户,实现与中小银行之间的资源互换。

2、对于到期期限在2026年底以后的存续理财产品,目前体量应该比较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几乎可能忽略不计,推测强制清盘可能也在政策部门的选择框中。

3、得益政策部门的引导,现在金融行业都在强调“挤水分”,考虑到大量“伪净值”理财产品的存在,意味着理财产品规模应也存在一定水分,可能需要挤一挤。在这个过程中,理财市场的格局将会继续朝着分化的方向走。

四、理财公司家族成员未来还有可能扩容吗?

(一)后续理财公司家族成员可能很难再新增

回溯理财公司设立的时间轴来看,主要集中在2018-2021年(分别批复2家、15家、7家和5家),而2022年与2023年分别仅批筹1家(即北银理财与浙银理财),步伐明显放缓,意味着接下来每年批筹设立的理财公司数量不会超过1家,申请新设理财公司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且审批和沟通层级亦会大幅提升,仅靠银行自身的力量基本不可能。

(二)哪些银行还有可能?预计四家左右(上海农商行、成都与广东等地概率较高)

1、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理财规模超过500亿元的银行有20家,排名比较靠前的几家银行依次为上海农商行、成都农商行、成都银行、中原银行、苏州银行、吉林银行、贵阳银行、天津银行等。这意味着,规模超过1800亿元的上海农商行大概率能够获批设立理财公司,其它银行的可能性均比较低。

2、剩余银行设立理财公司估计只能走联合的路径,即监管部门大概率会按照区域的理财体量给设立指标。实际上,2021年理财市场报告亦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并提出要落实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建设各展所长、有机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态体系,这似乎意味着地方性银行可以通过区域内银行联合、与外资机构联合发起设立理财公司。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思路没有再出现过。

3、除上海农商行外,四川的成都银行、成都农商行理财规模合计接近1500亿元,未来有可能会联合设立一家理财公司。考虑到区域银行体量与所在经济体量,广东的地方性银行亦有可能通过联合的方式申请设立理财公司,如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深圳农商行、东莞银行、顺德农商行的理财规模体量合计也有2300亿元,具备设立的可能性。

同时,浙江地区存在大量优质农商行及部分优质城商行,这些银行亦有可能联合起来设立理财公司。按此逻辑,后续新增理财公司数量预计在4家左右。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