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4年3月29日,建行公布了2023年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建行资产总额38.32万亿元,增幅10.76%。盈利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净利润3,324.60亿元,增幅2.34%。净利息收益率1.70%。ROA值0.91%,ROE值11.56%,位居同业前列。资本充足率17.95%,一级资本充足率14.0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15%,均满足监管要求。

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从资产规模、净利润、净息差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结合来看,这明显是张“稳中求进”、充满价值韧性的成绩单。

就在业绩公布前一天,建行公告称,张金良就任建行董事长。业内都很关心,建行这位新掌门人的经营思路将会是什么?

2023年Q3,按资产规模来算,建行从四大行第二位落到了第三位,多年来四大行之间你追我赶,规模和速度更是被不断比较,排名这种敏感的事情,想必也会对建行的管理层产生很大压力。

那么,张金良是如何看待建行资产规模增速相对放缓的问题呢?

在2024年4月2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一开场就主动做了回应。

张金良把金融比喻一场马拉松。在他看来,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而要想经的起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金良的开场致辞,以及管理层与投资者和媒体的互动回应,清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资产规模上的变化,是建行主动压降、调整结构的结果,为的就是打造一张更可持续、更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在总结建行2023年取得的成绩时,张金良认为,除了国民经济整体向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外,还得益于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科学推动“量价险资本”均衡发展,加大 EVA、 RORAC 考核力度,引导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由此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建行,将破除规模崇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

从五大关系看内涵集约式发展

张金良将去年建行的成绩单归纳为“稳中有进、均衡协调”。

通盘来看年报和业绩发布会高层问答,“平衡、均衡、协调、韧性”,已经成为了当今建行之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词。

比如说,“稳”体现在资产负债主体业务平稳增长,净利润增长2.34%。“进”体现在重点战略业务量质齐升,客户账户基础不断夯实,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改善。“均衡协调”体现在ROA、ROE、NIM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资本充足率保持较优水平,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保持平稳,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有效平衡。

这种变化,是建行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坚定选择。在发布会上,董事长和多位高管也都提到了“坚定信心”“下定决心”类似的表述。近年来,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存量房贷置换、LPR利率不断下行的影响,银行高速发展的掣肘越来越大,资本金对银行持续放贷的规模产生了很大约束,寻找内生性增长动力,内部挖潜越来越重要。

在半年前的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时任建行行长张金良提出了平衡“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发展和安全”这五方面关系,半年之后,张金良在财报致辞中再次强调五大关系。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就要平衡好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五大关系,初看起来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相反的业务追求。但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一流的智慧是能够理解并接受矛盾的能力。也正像《周易》所揭示的,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可以说,五大关系是关乎建行长期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理解建行未来发展的核心。

只有平衡了总量和结构,才能确保资产负债规模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银行需要关注资产的质量,“做优做强”的大行定位,其实首先就得资产质量优。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如果只追求规模单一目标的增长,持续的韧性就受到了很大影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也必然会下降。

从数据来看,建行早已开始的“主动为之”,静悄悄地优化了结构,夯实了基石。2023年建行存款的增长基本和资产负债的扩张速度相匹配。这就意味着建行不需要增加成本更高的同业负债来弥补负债的缺口。其次,贷款的同比增速高于总资产的增速,这也说明建行将更多的头寸配置到收益率相对更高的信贷资产上,压缩了收益率较低的买入返售和同业资产。

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净息差是表征银行经营健康性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2023 年,建行净息差 1.70%,在可比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正得益于对量、价、险三者的合理统筹,是“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关系均衡的体现。

为了稳定息差,建行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多渠道释放信用资源。2023 年,建行生息资产日均余额达 36.2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11%,既有力促进实体经济复苏,也部分抵消了息差收窄影响。二是加强定价管理,引导各级经营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保持定价理性,NIM 持续保持同业较优水平。三是优化结构,延缓息差下降趋势。

因此,平衡好这五对关系,也就把握住了的建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从财务报表要素看发展韧性

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是反求诸己,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去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

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

在2023年业绩发布上,张金良强调,建行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基于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等五大财务报表要素,把结构调整和质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说,一是优化资产结构,二是提升负债质量,三是提升资本质效,四是提高收入质量,五是提升成本质效。

先说优化资产结构,建行将在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存量盘活和结构调整,做到有增有减,有取有舍。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持续压缩低效资产占比,突出价值创造和资产负债协调发展。

其实,这种变化从2023年就已经开始了。

2023年,建行买入返售资产较上年减少613.49亿元,降幅为5.89%,占比从2022年的3.01%下降到2023年年报的2.55%。类似的,同业负债的占比从9.3%下降到9.1%,卖出回购负债的占比从0.77%下降到0.67%。这说明,建行对此前在市场普遍存在的资产端低收益的买入返售资产过高,负债端成本更高的卖出回购负债过多的资产结构提早进行缓解和优化。

优化资产配置的效果显而易见。压降低收益的同业资产运用,就可以扩大高收益贷款、债券等生息资产占比,客观上避免了资金空转,把宝贵的资源用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上。2023 年,建行贷款和金融投资等核心资产占比提升 0.3 个百分点。

再说提升负债质量。在提升资产端收益的同时,建行也着力加强负债管理,以降低资金成本。建行结合科技应用建立资金循环体系,提升负债经营效率。2023年,公司客户超1,000万,结算账户超1,500万,个人客户超7.5亿,通过系统化拓客策略提升低成本负债能力,实现存款付息率和对公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

资产优化、负债质量提升的同时,营收质量也在提升。非利息收入是营收的重要支撑,也是衡量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尺。建行一方面稳固利息收入压舱石,另一方面,也在推动推动非利息收入贡献提升。2023年,非利息收入占比,按A股口径比例为19.8%,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

另外,张金良还着重提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建行将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信贷成本三方面挖潜。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2023年,建行成本收入比保持在28.39%的同业较优水平。

除了报表要素结构调整和质效提升之外,资产质量的健康也是韧性的表现。银行的一张表,串起了政府、企业和千千万万的家庭。此前,张金良多次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决守住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只有拥有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银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有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担当的底气。

2023年,建行的资产质量依旧稳健。根据2023年年报,建行的不良率1.37%,逾期和不良的剪刀差已连续27个季度为负,拨备覆盖率239.85%,拨贷比3.28%,风险抵补能力在同类银行中依然保持前列。

这给建行带来了超越周期的韧性和底气。

从做好五篇大文章看增长潜力

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是建行自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自身做优做强的同时,建行也就具备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023年,建行承担起稳住经济大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责主业。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新增2.66万亿元,承销政府类债券超2万亿元。

其中,建行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加大制造业、绿色、涉农、幸福产业、供应链、 消费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做好“专精特新”和科创企业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在精准滴灌重点领域之外,建行还有力支持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贷款系统内占比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贷款同比多增,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另外,建行也在助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全年贸易融资投放量1.82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4万亿元。同时,建行还扎实做好减费让利,新发生对公非贴现贷款利率和普惠贷款利率较上年持续下降。

2023年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机构要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着力点。“五篇大文章”,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行长期发展战略下尚待挖潜的能力。

张金良表示,建行将从全局谋划一行、以一行服务全局,为高质高效服务“五篇大文章” 赋能蓄力,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纵观这两年业绩,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方面,建行已经做了前瞻性探索,已经具有一定先发优势。

科技金融方面,建行是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银行业唯一试点机构。普惠金融方面,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保持市场供给量最大金融机构地位;养老金融方面,建行发布养老金融统一品牌“健养安”,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数据上看,制造业贷款2.70万亿元,增幅20.47%。民营企业贷款5.40万亿元,增幅21.39%。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24万亿元,增速超 52%。科技贷款1.53万亿元,增速超24%。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长近30%,贷款客户317万户,较上年增加64.74万户。

在先发优势的三个领域之外,建行也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探索,打造了多元化服务体系,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如果说上述四大文章为建行具体发力的方向,数字金融就是深挖四个领域潜力的手段与工具。

作为国有大行,建行是较早开始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建行数字生态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手机银行、建行生活、惠懂你、裕农通、供应链平台,企业级平台为核心,特色化平台为补充,通过多渠道布局,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生态场景服务体系。

把前期战略转型形成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以“五篇大文章”为着力点,提升差异化服务和竞争优势,是建行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也是建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结语

观察建行的变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建行的分红率。

在最近的三年中,建行2021年、2022年度的现金分红率分别达到了30%。2023年,建行又在30%的基础上,将分红率又提高了0.1个百分点,达到了30.1%。多出来的0.1个百分点,对应着每10股多派的0.015元,不要小看这个提升,这背后代表建行对自身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信心。

另外,从业绩发布会上传来消息,根据证监会《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中鼓励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的建议,建行也在研究,结合股东的意愿,资本的补充,监管的要求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多方面的因素考虑,争取依法合规,有序推进中期分红。

是的,对于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来说,拿到这实打实的收益,不比资产规模的排名,来得更实更香么?

因为说的底,建行的高质量发展,要真正让国家、社会、客户、股东受益,这才是将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到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2024年,建行成立70周年。

在这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马拉松长跑中,几代建行人前赴后继,已经跑了70年。

可以预期的是,这趟旅程将在未来继续,今天的建行人,正在尽最大的努力,锚定做优做强的目标,摒弃固有思维,平衡各种关系,努力获得一种超越周期的韧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