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3月28日,光大银行将发布2023年财报,这一年跌跌撞撞。

高层变动上,三任前董事长落马、行长更是六年换五任;业绩上,新任掌舵人王志恒没能逆势创造奇迹,前三季度光大银行营收下降,仅以降低拨备的方式艰难实现归母净利润3%的小幅增长。

问题出在哪?或许应该回头看看光大银行的三大北极星指标。

光大银行的愿景是“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锚定对公综合融资规模(FPA)、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和同业金融交易额(GMV) 三大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也叫“唯一关键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OMTM),这个概念由肖恩·埃利斯在《增长黑客》中提出,是企业现阶段的关键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即在纷繁的产品世界里指引企业杀出重围的指标, “北极星指标”体系,就是把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翻译为数字化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记录、跟进、反馈、迭代,并倒逼形成一个具有反馈闭环的组织管理和运营体系。

这种管理指标很科学,三个“北极星指标”并行也适配了银行业务系统的复杂性,但这其中似有缺失——三个指标锚定的都是规模,没有一个锚定风险,怪不得有舆论调侃起名称“光大”。

光大银行的风险指标并不乐观:三季度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508.33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61.59亿元;不良贷款率 1.35%,比上年末增加 0.10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5.65%,比上年末减少 12.28 个百分点。

王志恒该如何“光大”光大银行?其实同业已经给出答案。

以三季度业绩增长领衔股份行的浙商银行为例,其将经营方针总结为12个字:“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这12个字与光大银行的“北极星指标”虽然都是大方向上的辞藻,但也有不同——“北极星指标”更偏向于结果上的要求、记录、考核,而这12个字则更偏向于实现结果的过程和方法,而且更加重视风险因素的变化。

两家股份行的大方向孰优孰劣很难评价,但是从当前的业绩变化来看,浙商银行是对的。

单纯注重规模的北极星指标,还有一大弊端——没有在战略层面给出灵活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的发展方向。

浙商银行前三季度将超过一半的新增贷款投入到零售、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小额分散资产领域,这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信贷风险,同时该行领导表示“一半的贷款投向小额分散,对于我们营收稳定的增长带来了好处。“

能增收,还能降风险,就现阶段而言,这是正确答案。

类似的策略也见诸于宁波银行,该行“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同样为信贷资产的机构化指引了方向,基于此宁波银行在往期积累了大量风险拨备,并在银行业营收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实现营收正增长。

如果光大银行能在“大”的基础上实现高增长,财报也不会这么难看,但“大”往往难“增”——从1到10是增9倍,从10到20是增1倍,从100到110是增10%。

截至三季度末,光大银行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 3.68万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5.29%;而体量稍小的浙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涨幅分别是11.32%、16.44%。

光大银行该如何“光大”?或许现在它的任务并不是从拨备里面抠“银子”、找利润,而是趁着经济下行放尽利空,大力夯实拨备、调整结构,反正今天的业绩已经不好了,为何不让它更差一点,然后为明天去厚积薄发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甚至需要增加一个北极星指标,在“调结构、控风险”上给出战略性的指导和要求(因为二者强相关,所以可看做一个北极星指标),王志恒会这么做吗?年报见分晓。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