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期,苏银理财、杭银理财、宁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2023年成绩单。整体来看,去年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力度增大,管理规模保持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理财市场在2023年发生变化,即部分原先规模最大的国有大行系理财子经历了规模大幅缩水,至今尚未恢复元气;而一些头部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子则凭借稳健、多元的产品策略反超。

股份行理财子反超国有大行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1.14亿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

具体来看,2023年招银理财以2.4万亿元规模居榜首,成为最大的理财公司;兴银理财以2.2万亿元规模居于次席;信银理财则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2000亿元的规模,达到1.7万亿元,成功超越了工银理财,成为规模第三的理财公司。

这一成绩显示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劲实力。除此之外,还有光大理财、平安理财和浦银理财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亦发展迅速,去年增量均超1000亿元。城商行理财公司中,苏银理财规模在去年增长2000亿元,达到5000亿元。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直以来以规模和稳定性被广泛认为是理财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它们的规模普遍缩水,退居第二梯队。工、农、中、建四大行理财子公司较当年初降幅均超1000亿元,仅有交银理财逆势增长1400多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29家数据披露完整的理财公司中,仅有14家理财公司理财规模保持正增长,扣除基数因素,规模增长贡献主要在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股份制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国有大行。

管理规模渠道均需提升

在2023年,中国的理财市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洗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在资产规模上反超了国有大行的理财子,或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这些头部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注重产品的多元化。他们不仅提供了传统的理财产品,还积极推出了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策略使得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其次,这些理财子公司注重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他们在产品设计和投资组合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合理的资产配置,他们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从而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青睐。

此外,“理财负反馈”引起投资者心理、银行理财投资行为的双重改变。2022年11月债券市场深度调整,进而引发产品赎回,这又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引发新一轮产品赎回。冲击后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产品更加追求“稳健低波”属性。

当前理财子面临的挑战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后续规模进一步扩张有三个突破点:

一是踏准配置轮动。随着政策宽信用逐步落地,大类资产轮动带动居民风险偏好提升,当前银行理财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客户认可度一般,但“固收+”产品仍有扩容潜力。

二是创新产品结构。近期股份行理财子发行挂钩中证 500 或中证 1000 的“固收+期权”类产品,本质是在市场震荡行情下挖掘收益增厚机会。

三是,拓展销售渠道。以目前理财规模/表内资产规模指标看,国有大行理财渠道尚未充分挖掘。随着“破净”水平下降,客户逐步接受低波动产品,这带来银行理财渠道端的修复机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