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随着 2022 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2023 年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大幕已经拉开,理财市场面临全新变化,逐步回归资管本源,从原先的类存款产品转变为资管产品,进而全面实施净值化转型。这一变化使得银行理财的收益性与原先相比存有不确定性,产品净值一定幅度的波动将成为常态,因而,这导致行业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 25.34 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 1.52 万支,募集资金 27.75 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3310 亿元。私募资管产品存量规模合计 13.21 万亿元,同比下降 14.22%,较 2022 年末下降 7.69%。其中,证券公司及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存量规模 5.66 万亿元,同比下降 20.52%,较 2022 年末下降 9.96%。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或许对银行理财市场是一个利好。
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趋势
从 2023 年运行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市场有以下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理财规模稳步上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 25.34 万亿元,全国共有 225 家银行机构和 30 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 1.52 万只,累计募集资金 127.75 万亿元。全国共有 265 家银行机构和 30 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 3.71 万只,较年初增长 6.88%,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3310 亿元。理财登记中心累计已为全国 1000 余家发行或销售理财产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理财登记系统。各机构累计通过理财登记系统申报理财产品约 206 万只,登记资产信息约 1489 万条。理财登记中心已与 150 家机构实现系统直联,涵盖 129 家银行和 21 家理财公司。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商业银行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产品转型压力,二是新产品市场接受程度的压力。综合来看,2023 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行业整体经受住了转型的挑战。
二是不合规产品整改业务基本完成。截至 2023 年 10 月,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整体来看,资管新规禁止开展的业务基本整改完毕,这也为新业务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三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的不断发行,产品结构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 24.31 万亿元,占比为 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 0.85 个百分点。
四是理财产品更加多元化,产品体系更加完善。理财产品不再是 " 类存款 " 的代名词。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产品体系较为完整,主要有固收类产品、固收 + 产品、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建立了涵盖 " 本币 + 外币 "" 股权 + 债权 "" 基础 + 衍生 "" 公募 + 私募 " 等各类工具的全覆盖、专业化投研能力。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 24.11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 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 1.32 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 1.11 万亿元,占比为 4.38%,较去年同期减少 1.52 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 0.08 万亿元和 0.04 万亿元。
五是投资标的不断优化,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有效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 2022 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 22 万亿元。其中,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 2700 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 1200 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 3.5 万亿元。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理财市场 2022 年累计发行 ESG 主题理财产品 110 只,合计募集资金超 700 亿元。截至 2022 年底,ESG 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 1304 亿元,较年初增长 35.55%。为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全年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 131 只,募集资金约 500 亿元。
六是投资者力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的起售金额大幅下降,投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大部分产品不再设有 5 万元门槛),理财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加给理财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有利于理财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投资者理财需求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亦随之不断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多样,机构体系更加完善,覆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努力为投资者实现更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银行理财相关监管政策
由于理财产品自身存在的一些风险和不足,以及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扰动,也催生了监管层的担忧,因此,关于银行理财,其监管不断升级,如今已经覆盖行业的方方面面,从理财产品的管理模式,投资方向以及运作模式上实行全方面的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银行理财的相关监管政策,GPLP 也进行了梳理,列表如下:
各大银行理财公司及产品情况
(一)理财公司情况
根据 GPLP 数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6 月末,我国已有 31 家理财公司,其中包含 6 家国有理财子、11 家股份理财子、8 家城商理财子、1 家农商理财子以及 5 家中外合资理财子。在已获批的所有理财子公司当中,六大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均在 80 亿元以上,而工农中建四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更达到了 100 亿元量级。
从目前规模来看,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管理理财产品规模均超 2 万亿元,分别达 2.53 万亿元、2.07 万亿元。信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等管理规模均超 1 万亿元,但建信理财、农银理财规模 " 缩水 " 明显,分别较上年末下滑 22.9%、20.0%。
从净利润表现上来看,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六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 49.04 亿元。其中,建信理财实现 11.02 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是唯一一家净利润超 10 亿的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紧随其后的是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农银理财,净利润分别为 9.69 亿元、9.19 亿元和 8.71 亿元;交银理财和中邮理财净利润分列倒数一、二位,分别为 5.95 亿元和 4.48 亿元。
各大银行理财公司在 " 产品风控 "" 产品收益 " 维度的竞争力差异不大,但 " 产品发行 "" 可持续性 "" 投研能力 " 维度的竞争力差异较大,主要受制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理财规模不再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已披露信息完备的理财公司中,基于客观数据评选出 2023 年上半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前 10 的银行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农银理财、华夏理财、建信理财、杭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中银理财、光大理财。
(二)理财产品情况
通过公开的网络渠道如官方网站、手机 APP 等对当前在售理财产品的产品名称、资金投向、产品风险等级、理财期限以及年化收益率等五个方面加以收集、分析研究和比对,总结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特色与亮点等信息,并进行综合评价与筛选,为银行高管经营决策及投资者理财投资提供参考。
1、活期期限
2、半年期限
3、一年期限
4、一年以上期限
理财投资收益情况
从结果上来说,2023 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3310 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836 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2474 亿元,同比增长 19.61%。2023 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 3.39%。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由此可见,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对于市场的波动会更加敏感,特别是配置权益类资产较多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其净值会随权益类市场波动而波动。因此,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多是在稳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提升中长期的收益表现。
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在提升投研与风控能力的同时,加强从获客到 " 活客 " 阶段的转变,是未来理财子公司要考虑的重要方向。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已是必然的趋势。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仍需要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作出选择。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