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你有没有发现一种穷人的舍命式消费现象:收入越低,许多人越可能管不住消费的欲望。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要从消费的欲望、决策、消费过程来讲解。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一书的作者安娜·伦布克曾解析过成瘾的神经学原理: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比如网购消费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少量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这个愉悦的过程一直从挑选商品直到快递拆快递。
受到多巴胺被释放以后,大脑会相应地减少或“下调”被刺激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从而导致快乐-痛苦的天平向痛苦端倾斜,以恢复平衡。我们常常会在快乐过后产生宿醉感或失落感也就是这个原因。但人的本性当然是喜欢快乐讨厌痛苦,这时就需要再买一件商品,以保持多巴胺的释放带来的快乐,这样久而久之,大脑的快乐设定点就会发生变化。一旦停下来,人就会出现各种症状:焦虑、易怒、失眠、烦躁和强烈的渴求,一心想回到那个成瘾行为身边。
长时间刷短视频带来的快乐多巴胺释放,在结束后,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提供的数据显示,大概在2011年至2013年前后开始,每年因为割腕自残而住院的少女出现了剧烈上升的趋势。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纪录片截图:近20年,美国每年少女因手机上瘾而自残与自杀的趋势
在被短视频和手机社交长期影响下的年轻一代,受到的影响是多巴胺的天平长期失衡,年轻人长期处于焦虑与痛苦中,人处理情绪的能力就退化了。
消费社会的低收入者在这个快乐和苦恼的天平中,很多时候处在失衡的苦恼的一端,这时他们需要多巴胺制造快乐的砝码,使得枯燥的生活向快乐一段倾斜,至少要使得天平达到平衡。于是我们看到,低收入者常常有很多比富裕者更难戒断的“瘾”,比如打牌(或赌博)、抽烟、酗酒、消费。
日常中,各种消费广告就是人的多巴胺的诱发因素,当一个人看到形形色色暗示、明示的广告时,会自我代入购买、拥有它的幻想中,进而产生快乐,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奖励脑回路,鼓励大脑做决定去购买。这是一个完整消费广告心理学的过程。
那些宣称自己可以非常果断地戒烟戒酒的人,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他们有更多其他的爱好,这使得他们可以在其他方面制造维持自己“快乐与苦恼”天平平衡的砝码,所以烟酒、赌博制造的多巴胺并不是他们唯一维持快乐的方式。
说到这里,我要将这种由神经结构催生的消费欲望称之为“消费的多巴胺陷阱”,接着,我们能发现还有很多催迫人往这个陷阱里跳的因素。
首要因素,是我们有一套工作和消费的社会伦理影响人参与这个游戏,当下社会看不起穷人,本质不是看不起“不富裕”的人,而是没有消费能力的人,因为消费是工作动机。这个伦理让人为了消费而成为了工作生产的流水线上的机器。
别小看这个伦理,社会也依靠它进行,它代表一种政治经济的关系,统治者会加强这种伦理,让人成为这个社会关系中稳定的一环,而不是不稳定的因素,一个没有工作、没有消费能力的人,很可能成为统治者眼中的不安定的因素,就和某城市在2015年前后驱逐“低端人口”一样。
同样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让人有类似的价值观,这样利于稳定,就是让·鲍德里亚说的:消费是驯化人类、阶级同化最好的工具。
在这种伦理下,每个人都或轻度或重度加入被驯化的过程,即消费的游戏。
如果说伦理规范是宏观调控,消费广告、消费信贷这些就是微观工具。
我在不同的文章里说过,将广告概念和广告心理学的词汇和学说冠冕堂皇的加以应用和研究,是哲学意义上的语义异化。
消费广告心理学本身是将人性欲望的弱点加以利用的商业行为过程。
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人类在决策时通常做不到完全理性,因此人们不会寻找最优决策,而是去寻找满意决策,广告心理学就是千方百计引导人们做有利于它的商业利益的满意决策。
如果人受以上种种因素影响决定购买某件商品,却“奈何财力不足”怎么办?
这时候,消费信贷的工具开始起作用了。如果说“工作主导消费”,人还能掌握一些消费主动性和自由性的话,“消费主导工作”则把人变成生产的“长工”,消费者要为自己所贷的每分钱,努力工作生产赚取相应的货币等价物——即商品/服务而拼尽全力。否则,另一套社会伦理将教你做人——催收、经济制裁、暴力垄断机构的惩戒。
当然,我们应该嘉许应急性的贷款。而那些为欲望、刺激多巴胺而伸手的贷款,只会让你的“快乐—痛苦”天平,更彻底地失衡,倒向痛苦一侧,掉入“多巴胺陷阱”。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