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区块链国富论》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访问研究员韩锋作客阿里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畅谈区块链、数字经济与数据信息价值等话题。两位业界大咖在对话中指出,面对以Web3.0为特点的新一代互联网变革,数字信息确权能够推动数字经济的迭代发展。这一趋势已经引发中美两国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数字账户?与数字经济有什么关系?”
韩锋:
2016年,高红冰院长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钢筋水泥为标志的银行信用大厦,正在被一个以数据为土壤的区块链信用所取代。”
周子衡《账户——新经济与新金融之路》一书中提到,在互联网之前,经济围绕着企业账户来运转,银行是为企业服务的,没有多少个人业务;如今,网络经济都围绕着个人账户进行,信用的产生也围绕着个人账户展开。数据显示,2021年网络账户交易额超过百万亿规模。经济社会因此发生了本质变迁,从小数据世界进入了大数据世界。
正如高院长那句话所说的,从传统经济到网络经济,核心就是信用产生模式的迁移,从原子化的大楼和大企业,转移到比特化的数据和个人,计算信用不断涌现,凸显了数据和数字账户的重要性。
高红冰:
2000年时,微软在内部提出过一个网络身份证计划(Passport),指的就是数字账户。Passport作为数字账户,是用户加入数字世界的入口,这是一个庞大的商业计划,用户可以通过任何一款微软旗下的软件注册登录这个终身账户,进入微软所有应用场景。周子衡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账户》思想,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微软这个技术与商业数字账户,周博士试图用数字经济中的互联网账户,去描述传统银行账户互联网化的未来,他发现,由移动支付驱动的消费互联网金融正在兴起,其核心恰恰是这个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消费者数字账户。
说回到“一个钢筋水泥为标志的银行信用大厦,正在被一个以数据为土壤的区块链信用所取代”这句话,为什么大银行办公选址要在最贵、最好的地方,是因为银行要让储户看见银行的实力、增加信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中原来to B的对公账户和to C的对私账户,界限逐渐模糊。个人账户也开始沉淀和积累信用财富,出现了个人资产负债表的概念。个人的资产负债表以数字方式记录,并有可能锚定一个人的长期信用。这张数字化的资产负债表在过去是没有的,在IT时代,也因为手工录入成本太高,而难以作为;现在,随着WEB和APP的普及应用,人们使用个人数字账户登录网络和应用,服务器系统将自动记录和沉淀这些数字足迹,通过一些评分模型,会形成这张个人资产负债表。
今天,数字账户就是元宇宙的起点。也是人们加入元宇宙的入口。可以说,没有这个数字账户,就没有元宇宙。
“区块链技术给数字经济带来了什么?”
韩锋: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信用对于数字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从中本聪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可以发现,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数字时代的资产确权问题。一个以数字形态存在的内容,凭什么属于你?在区块链之前,这件事是无法做到的。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此前却一直是“无主世界”。区块链的出现,用非对称加密、私钥签名解决了信息归属权问题,比特币就是一个例子。之所以有人质疑比特币,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代表比特币的字符串为什么这么值钱。比特币必须用私钥签名才能交换并显示所有权。正是因为解决了确权问题,比特币符合资产最基本的定义。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信息实现确权并变成资产,这应该是未来技术演进的方向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解决的是记账确权,也就是对“你是谁,你属于谁”这些问题颁发证明,进行全网记录交易,避免混乱。
从操作系统角度看,数字信息确权要有点到点的通讯,不能经过第三方或运营商,还需要有去中心化的存储,即信息不能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另外,需要有一个“可信计算胶囊”,也就是处理数据的程序本身就需要确权保护。未来,真正能够保护数字信息的是可信计算胶囊,这恰恰是最难的。
从实践角度看,2019年,脸书也提出了数字信息归属权的讨论。脸书虚拟货币Libra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尼克·格罗斯曼曾经提出,正因为未来数据可以作为个人资产进行交易,才需要Libra作为交易货币。去年12月8日,美国国会组织了关于Web3.0的听证会,加密货币资深人士布莱恩·布鲁克斯出席并作证。他在听证会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Web3.0就是要实现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
高红冰:
区块链关乎资产价格,并非互联网和元宇宙底层逻辑。
数字变革的底层逻辑,仍然是TCP/IP协议,这是数字世界的基石,而分布式计算和包交换是这个协议集的两大核心。由于互联网协议(IP协议),更多的主机和终端被连接起来,使计算产生巨大价值。5G升级了这个网络协议的效能,云计算、大数据、IOT、区块链、元宇宙等,是跑在TCP/IP协议上的内容和应用。
就数据和数据价值的实现而言,必须认清“数据的DIK价值定律”,即数据价值的产生,必须从D(data)到I(information),再到K(knowledge)。D(data)只是原材料,D(data)必须经过信息化I(information)、知识化K(knowledge),才能产生价值。实际上,比特币正是通过了区块链,通过计算,将数据转化成为了资产价值。区块链和计算,正是数据完成信息化I(information)、知识化K(knowledge)的工具和手段。
数据价值实现的D(data)、I(information)、K(knowledge)过程,就像咖啡的价值实现一样,D(data)相当于通过种植,我们获得了咖啡原材料,而咖啡进一一步烘焙加工,变成咖啡豆和咖啡粉,这完成了咖啡的工业化,最后,进入到星巴克咖啡厅,咖啡变成了一个服务业的一个产品,这对应着数据的K(knowledge)。
互联网协议的成功得益于TCP/IP的发明人没有主张知识产权,这使得它可以广泛而快速地普及开来。如今,在数据开发使用的领域,由于存在着各种利益相关方,导致数据确权的成本很高。微软试图通过使用自己的软件和入口来统一标准;苹果构建了一套私有化系统和账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无论谁,今天实现数据价值的难度仍然是巨大的。
“如何实现数字信息价值,推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
韩锋:
我们正在从Web2.0向Web3.0迁移。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Web3.0的用户体验甚至有可能比Web2.0差,因为中心服务器解决问题会更加平顺,但去中心化的世界,如用比特币钱包支付一次要六次确认,每秒事务处理量(TPS)要比Web2.0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不过,Web3.0有助于信息资产的确权。历史反复证明,确权有助于大规模交易和财富运动。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产权明晰,房地产可以合法、正常交易,银行向个人发放贷款,推动房价逐年攀升。这说明资产确权可以形成大规模交易,会产生巨大的财富效益。不过房地产造富虽然能力很强,却扼杀了产业创新。在美国,只有底层民众的资产结构中,房地产占比较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众,创新能力越强,特别是各种金融创新带来更多财富机会。相对来说,中国人的观念目前还停留在商品即财富的阶段,觉得大量生产就意味着财富,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随着区块链、Web3.0的出现,未来如果真的出现了基于数字信息的确权,数字经济一定会带来一波新的财富运动。但如何去做?
2022年5月,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与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现有的加密数字行业业态单调、过度投机、过度金融,几乎只有炒作和投机。这样下去是看不到希望的,而且一旦有外部冲击,就会崩溃。文章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Web3.0中没有信用主体。现实生活中,一切经济合同和经济主体的运行,都会落实到“法人代表”。只有凭借信用主体、责任主体,才有长期、全球性的协作。目前,Web3.0上还没有信用主体的概念,“数据土壤上的区块链信用”还没有形成。所以,未来的Web3.0一定要发展出“可信灵魂”的概念。这个“可信灵魂”首先是一个账户或私钥,通过与这个私钥相关的交易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数权清晰、不可篡改的特性,赋予一个信用分数,通过链上信用给予这个“灵魂”初步内容。
要想建立Web3.0里的区块链信用,首先要用信用的根,也就是账户,然后结合链上信用评级铸造信用NFT,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可信灵魂”。用户在这个“灵魂”上建立信用主体,成为数字信息和信用的主人,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
这种理念如果能实现,确实有助于解决很多Web2.0世界的问题:
首先,打破了Web2.0中的“数据孤岛”问题。现在,用户的不同账号信息无法打通,一旦将这些孤岛上的信息都绑定到一个“灵魂”,用户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的自主权。另外,在Web3.0中,新项目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都会“空投”通证,如果“可信灵魂”出现,项目就可以通过信用评估的方式,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灵魂”,这会促使那些信用值高的用户在元宇宙中如鱼得水。
其次,“可信灵魂”有望把Web2.0和Web3.0打通,推动形成真正的全球信用市场。未来,平台应该从保护用户信息所有权的角度出发,提供便利的支持接口,让用户拥有元宇宙中的“可信灵魂”,推动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巨大的财富机遇。
当信息确权给人,形成去中心化的“可信灵魂”,信用转向了元宇宙中的账户,未来的新商业模式就会出现。我认为,未来真正的经济高潮就是Web3.0或元宇宙带来的,可以称之为数字经济2.0。在数字经济2.0中,每个人都完全拥有自己的数字信息,在这一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市场经济能量十分巨大。现在,Web3.0就在眼前。美国政府曾说,要确保Web3.0革命在美国发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也非常重视这一领域。
高红冰:
中国不久前发布有关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政策文件,目标就是要建设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文件中有一项工作涉及到数据产权登记。关键是这项工作要怎么做?
在中国,域名登记现在一年已经有数亿元的收入。1996年,我曾经参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初创。最初,中科院给了10个事业编制,从网络中心分出一个处级单位,代行国务院信息负责“.cn域名”的注册登记工作,当年的启动经费不到40万。当时,这家机构通过民间互联网协会的名义与国际组织谈判,拿回“.cn”国别域名的注册和运营权。当时,“.com”、“ .net”的域名是通过代办、代理完成。
这可以看作是最早期的数字资产,也就是基于IP地址登记注册的,相当于门牌号。这是互联网发展的ISP阶段(互联网接入)。后来,互联网进入到ICP阶段(互联网内容),门户网站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电子化、互联网化,进行转发,靠吸引眼球发广告来赚钱,也就是所谓的门户网络时代。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形成数字资产,而是把免费使用内容吸引流量,代价很大,很多门户网站很艰难地熬了过来。再后来,进入到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和电子商务时代,出现了代币这套体系所构成的所谓新金融或互联网金融。代币是用数字化手段锁定信用。所谓数字资产或数字信用,只是数字经济的一个领域,不是全部,是在资产或信用领域的使用数据。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新理解数据和数据应用。这个问题还是要在数字账户的基础上去讨论。如果政府成立一个机构来登记数据资产,要登记什么呢?用什么登记?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很重要。
关键是,建设数据的横向流通交易市场,必须建立在数据的纵向深度开发(DIK)之上。公共政策必须要激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投入资源和成本,大力开发数据价值(DIK),重点是用计算、用区块链、用算法、用各种计算模型等,让数据进一步信息化和知识化(information、knowledge),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数据产品,才有可能产生规模化的流通交易。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