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陈壕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对包括外包催收公司在内的合作机构制定明确的准入、退出标准和管理审批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严格制定并实施催收业务审计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规范催收行为,并要求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降低对外包催收的依赖度。
这是对催收公司的一场大考。过去几年,催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竞争本非常激烈,进入洗牌过程,而传统催收模式存在效率低下、违规频发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通知》高度强调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等做出具体规定,让催收行业发展压力陡增,更将加速行业洗牌进程。催收行业开启了一场左手合规、右手效率的赛跑,机构必需尽快找到转型抓手,才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极速扩张后洗牌开启,传统催收模式弊端凸显
“1.02万家”,这是《经理人杂志》于2020年基于企查查数据估算的我国催收相关企业的数量,而据业内估计,抛除同一实体多张执照、注册后未开展业务等因素,实际从事催收业务的企业曾一度高达6000家以上。这是中国催收行业规模的历史极限。而随着中国信贷规模持续增长,国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并逐步明确了针对催收的监管政策,这让看好催收产业前景的人士纷纷下场,这其中既有资本大鳄也有一线催员的创业尝试。
过去几年,源码资本、中平资本、新浪微博资金(新浪联合红杉资本、IDG资本、创新工场、云锋基金和德丰杰等打造)等投资基金先后曾在催收公司、互联网处置平台等项目上出手,注入资金、资源推动行业发展。此外,很多催员在一线奋战多年后,选择自主创业,从两三人的催收公司干起,希望逐渐做大做强,分得信贷不良资产处置的一杯羹。
然而,催收企业数量快速增多,让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行业开启了洗牌进程。成立已久的公司具备先发优势,经验丰富的催收团队、多年的合作客户基础,令其能够获得的稳定的案源和更优厚的结算条件。而新入局的公司存活都颇为不易,除了部分公司能够站稳脚跟,大部分的小公司实力较差,往往只能拿到低质量案件或者接受转委托,陷入案件难催、收入不足、难以培养团队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黯然离场。
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传统催收模式低效易违规的弊端越发凸显。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位小型催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公司经常面临追求业绩突破和把握合规尺度的冲突,特别是长账龄案件的失联率高、与债务人沟通难,加大催收力度时很容易违规,即使做出点业绩,一旦被投诉后轻则罚款、重则丢业务,很难实现业务的健康发展。
甚至实力强悍的大公司也面临这一问题。催收巨头湖南永雄几番IPO受挫,与监管趋严下违规问题频发令投资人缺乏信心不无关系。还有一家湖南大型催收公司因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公安机关打击,成为警示行业的典型案例。
“不足2000家”,这是今年3月《中国经营报》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后对目前催收企业数量的估算值。仍在场内的企业依然看好催收行业的发展前景,但即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通知》发布后,银行全面实行对催收机构的名单制管理,强化规范催收行为管理,催收公司面临更高的合规要求和更大的业绩压力,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催收公司要积极应对挑战,加速转型发展。
催收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机构需合规为先、持续提效
行业持续洗牌仍在继续,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催收公司该何去何从?“催收行业进入新常态,‘合规为先、持续提效’是催收公司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催收公司的业务呈现数量难度双升的趋势。
长期来看,中国信贷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自2016年1.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2.8万亿元,年复合长率14.9%;银行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有望全面放开,更多资产包将释放到市场之中。短期来看,受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的个人信贷逾期增加,催收公司接到了更多的案件委托。
案件的催收难度也在持续上升。个人偿还能力降低、债务人的维权意识提升、反催收灰色产业兴起、转让的长账龄不良资产再次入催、监管力度持续趋严,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催收难度上升,对机构的清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机构开始尝试“催调诉相结”的业务模式。
其次,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催收公司的组织管理提出了灵活高效的新要求。
催收是人力密集型产业,过去往往采取集中职场办公的工作方式,便于进行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帮助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保证成果产出。然而,新冠疫情的发生让这一模式几近失灵:人员隔离不能到岗或办公职场整体封闭,作业难以正常进行或者居家办公效率低下。最极端的情况有催收公司整体停工近3个月,房租、人员工资等经营成本高企,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差点倒闭。
云办公可有效缓解疫情隔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信贷不良资产处置技术服务商度言软件所服务的客户来看,在3-5月份疫情隔离期间通过云办公保证了业务稳定,甚至承接了不能正常展业的公司放弃的业务,业绩出现增长。未来,长期持续的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在,催收公司应积极探索更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
此外,新常态下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监管将持续趋严,合规能力成为公司发展的压舱石。
近年来,针对催收业务的监管政策持续趋严。《通知》明确规定了不得违法违规提供或者公开客户欠款信息、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催收机构要想银行传输业务信息等细节要求。未来,金融机构必将进一步强化对催收机构的合规要求并逐落实细节,如果不能满足监管要求,催收公司将失去展业资格,合规能力成为催收公司发展的压舱石。
积极推动数智化转型,再造合规高效的业务能力
催收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确保业务合规的基础上提升清收能力,已成为催收公司必须完成的挑战。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催收机构要积极推动数智化转型,再造合规高效的催收能力,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资产和完善信贷风控体系,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智化转型需要建设数字化的业务管理系统、打造智能化的作业模式和培养科学化的管理决策能力,完成线上线下的业务流和数据流的闭环,推动信贷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的上下游高效协作。
数字化的业务管理系统为合规作业和高效清收提供基础设施。从《通知》要求催收机构要确保回传业务数据至银行来看,未来监管会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和催收公司必须建立数据对接的系统机制。然而,传统催收作业缺乏相关系统支持,不仅业务数据传输困难,还存在案件对接低效、任务管理混乱不清、作业记录丢失等痛点。
目前,金融机构和外包公司纷纷开始建立数字化的业务管理系统,业务对接、资产包分发、案件分配、任务管理、催收作业、结果质检、对账核算等工作均可在线完成,实现高效的云办公协同,作业记录可追溯,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大大提升了催收效率和合规性,积累的数据更可用于催收策略模型或信贷风控模型的训练。
有了数字化系统的基础设施,机构能够打造智能化的催收作业模式,应用人工智能与人协作,让提效和合规同步齐升。其中,智能语音机器人和智能质检的应用比较广泛。不少公司尝试根据不同账龄的案件制定策略,运用机器人进行提醒、呼入接待或简单协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智能质检则改变了传统的抽检模式,不仅识别率高,还能覆盖全量作业并支持实时处置,有效地帮助机构阻断违规行为、降低违规风险、提高合规水平。
数智化将带来科学化的管理决策能力。过去催收管理高度依赖专家经验,现在通过建立智能算法模型,基于数据分析来分析资产质量、定制催收策略、跟踪任务进度并动态地调整策略、定位业务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此外,作业数据可以反哺模型训练,持续优化升级。机构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决策,能够精准地投入资源,高效地完成清收工作,进入精益改善的正向循环。
信贷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即将腾飞,与此同时行业洗牌仍在加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于数智化构建精细化的业务运营体系,再造合规高效的业务能力,这将成为催收公司必须把握好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抓手。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