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赋予北京的重大机遇。在推动“两区”建设、打造北京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北京市金融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促进北京市金融领域开放、建立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本报告以为北京市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扩大金融开放的目标下,展开对上述问题建设性探讨。

现状基础

北京市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

北京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国家金融决策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众多支付、交易、结算、清算、登记、征信等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所在地,是国家的金融政策调控中枢,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突出。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作为国家金融决策管理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所在地,北京是国家金融政策调控中枢,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突出。

北京市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金融已成首都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北京市金融业资产总额161.5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金融业资产总额353.19万亿的45.7%,接近一半。2015—2020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从3926.3亿元增长至7188亿元(约合110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0.6%,金融业保持逐年快速增长态势。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排第二(仅次于纽约),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8%,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为全国最高,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与纽约相当。

图1 2015—2020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和GDP增长情况

从金融业各细分行业来看,银行业整体呈现稳健发展态势。银行业方面,2020年末,北京市银行业营业网点和法人机构数量有所增加,分别为4663个和226个,从业人数为12.28万人。

整体来看,北京市银行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末,北京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9.05%;负债总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9.26%;各项存款余额20.2万亿元,同比增长8.9%,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各项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7%;疫情影响下,全市银行业机构实现利润2237.3亿元,同比减少13.5%,较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2020 年末,北京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33.1 亿元,同比增长12.3%;不良贷款率0.55%,与年初持平,不良贷款率保持全国最低水平。辖内法人银行贷款拨备率3.38%,同比上升0.11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0.96%,同比下降11.85 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充足。辖内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0%,同比下降0.76 个百分点。

图2 2015—2020年北京市银行业发展情况(万亿元)

证券业方面,2020年末,北京地区法人证券公司17家,资产规模1.3 万亿元,同比增长28.2%;2020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30.9%。期货公司19 家,资产规模1122亿元,同比增长43.5%;2020 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2.7亿元。基金管理公司36 家(北京注册21 家),资产规模726.4 亿元,累计实现管理费收入246.9 亿元。大和证券、东兴基金、汇泉基金在京落地,7 家基金公司或子公司在京新设分公司。北京QDII业务资格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高盛高华、瑞信方正证券公司获准变更为外资控股证券公司。5家试点机构合规开展基金投顾业务,多家机构积极参与股权激励行权融资业务试点,2家证券公司纳入并表监管试点,证券期货基金头部机构率先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2020年证券交易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股票交易额和基金交易额分别为31.9万亿元和3.5万亿元,对应同比增长72.4%和40.3%。

图3 2015—2020年北京市证券业发展情况(万亿元)

保险业方面,2020年末,北京市共有保险总公司45 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4 家,人身险公司31 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92家。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车险综合改革影响,保费收入增速整体放缓。北京市实现保费收入2302.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23 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赔款支出289 亿元;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780 亿元,同比增长13.8%,赔付支出462亿元,同比增长7.4%。新冠疫情下公众健康意识增强,健康险迎来快速增长,2020 年健康险保费收入461.6 亿元,同比增长15.2%。积极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重点首批次新材料保险、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等创新试点,着力服务科技创新。人均保险支出(保险密度)1.06万元,是全国人均保费支出3233元的三倍以上,全国最高;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为6.4%,全国第二。

图4 2015—2020年北京市保险业发展情况

2019年和2020年,北京连续两年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总排名中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已成为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其中金融科技产业、体验、生态发展均衡且排名均在世界前五之内,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早在2018年10月,《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印发,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发布金融科技发展政策规划,启动金融科技与专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省区市。2019年10月,北京46个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获得六部委批复,位居全国十个试点省市之首。同年12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盒”。2020年,北京先后两批公示17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已正式服务市场主体,并于年底公示第三批5个创新应用。

北京市金融业的优势

第一,金融业总部群聚优势明显。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总部企业数量3961家,超过半数的央企总部在北京。其中,北京地区跨国公司总部已达183家,世界500强的总部企业数量55家。北京拥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900家,全市金融业资产总额突破16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基金管理资金规模全国第一,上市公司总市值约占沪深两市的21%,居全国第一。同时,北京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大保险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总部金融的规模优势明显。此外,北京金融街作为北京金融资源的核心区,2020年,区域内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08万亿元,占全国总规模的34%,金融要素集聚效应明显。

第二,国际金融组织汇聚。

一批国际金融组织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相继入驻北京。随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在京成功举办,北京已成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大本营。这也为北京市金融业双向开放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平台。

第三,金融业人才培养能力强。

北京地区高校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金融学科建设水平高、金融人才培养能力强。另外,北京市聚集了众多高水平的经济金融类智库,这使北京成为我国金融研究的重镇,在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方面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

第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北京位居第一,显示了其在科技人才、创新投入、创新主体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北京市每天产生超过200家创新企业。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数量上,北京也位居全国第一。

第五,上市公司数量多且市值规模大。

2020 年末,北京地区共有沪深上市公司381 家,总市值15.2 万亿元,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9.1%,全国第一;H 股上市公司72 家,数量居全国首位。2020年,北京地区各类企业实现直接融资1.2 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IPO公司42 家,募集资金969.1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开发行7 家次,募集资金22.6 亿元,同比增长45.7%;209家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含ABS),募集资金9689.2亿元,同比增长10.2%;5家企业通过H 股首发上市和再融资217.4 亿元,同比增长1.8倍。

北京市金融业的问题和不足

相比全球知名国际金融中心,北京金融业发展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北京市金融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跨国公司总部179家,远低于上海的710家,平均跨国指数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外资研发机构79家,与上海已累计认定30批451家外资研发中心相比差距较大。北京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商业银行比重仅1.4%,低于上海8.9个百分点。根据英国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21年9月联合发布的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声誉五大指标对全球重要金融城市进行排序,共有118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而北京目前排名第8,相较于国际领先的金融中心城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北京市金融业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次,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够健全,交易不活跃。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要素之一。北京金融业内部结构亟需调整优化,本市银行业占金融业资产总额比重高达83.7%,缺乏活跃的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平台。虽然新三板的设立使北京拥有了继上交所和深交所外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但随着市场规模快速扩展,新三板原有制度设计的短板日渐暴露,交易活跃度与相对成熟的上交所、深交所差距明显。为此,北京市加快布局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下文简称“北交所”)从提出到落成仅两个月余,2021年11月15日正式揭牌,北证A股共有81家挂牌企业,原精选层的71家挂牌公司将平移至北交所。

我国多数金融要素市场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缺少大规模、具有较强影响力大宗商品交易所和有影响力的要素交易市场,更多的是金融机构的注册总部,而不是业务总部。而上海是股票、债券、期货等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了上海股票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14家,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2200万亿元(约合337.2万亿美元)。

最后,金融从业人员占比低,人才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根据中国金融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伦敦拥有超过近50万金融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25%左右,纽约金融人才占全市就业人数比例维持在10%左右,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的金融人才占比则在5%~6%左右。由此可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一般占当地就业人数的10%以上,区域性国际金融城市金融从业人数占比也会达到5%。根据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为80.5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1237.8万人的6.5%,高端金融人才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则更为短缺。

从国际比较看,北京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商务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从国内比较看,上海、深圳等省市出台了子女入学、扶持资金、税收等政策措施来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但北京近年来在人才落户、购房、购车等各方面实行严格的限制,不利于留住金融人才,北京市的开放发展水平已落后于部分先进省市。

北京与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比较分析

北京与国内金融中心比较分析

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四地2019年GDP分别为35445.10亿元、37987.60亿元、26927.09亿元和5308.93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46%、17.20%、13.62%和7.27%;金融业从人口分别为64.5万、37.9万、35.32万和5.1万。北京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国内第一,金融业增加值与GDP占比和从业人口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仅GDP与上海有微弱的差距。

表2 北上深海基本情况

从北京、上海的横向对比来看,北京历史上金融业增加值曾低于上海,但是经过多年追赶,二者之间差距在不断缩小,终于在2020年北京实现反超上海。2020年,北京和上海市分别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188亿元和716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和8.4%。此外,2015年至2020年,北京和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2.86%和11.48%,均远远高于同期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速8.35%。

图5 2015—2020年北京市和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在银行业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四地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分别为28.6万亿元、19.2万亿元、10.99万亿元和1.36万亿元;贷款余额分别为8.4万亿元、8.46万亿元、5.8万亿元和0.99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5%、0.79%、1.48%和1.1%。北京、上海的银行业规模大,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深圳银行业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海南银行业的规模较小,且不良贷款率较高。

在保险业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四地2019年保险业金融机构分别完成保单14.73亿件、157.62亿件、14.08亿件和0.17亿件;保险金额分别为362.23万亿元、1874.30万亿元、369.17万亿和15.54万亿;保费收入分别为2076亿元、1720亿元、1384亿元和202.67亿元;每件保单保险金额分别为24.59万元、11.89万元、26.22万元和91.41万元,保费占GDP百分比分别为5.86%、4.53%、5.14%和3.82%。

在证券交易所方面,现在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仅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北京证券交易所。2021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但是北交所不论从挂牌公司的总体市值还是年成交金额上来看均远低于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建设是北京市金融业发展明显的短板。不过从全球管理型的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并不是强项。

北京与全球国际金融管理中心比较分析

北京、纽约、伦敦、香港2019年GDP分别为5426.63亿美元、13283.47亿美元、6376.85亿美元和3670.4亿美元,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001.76亿美元、4762.6亿美元、880.95亿美元和750.23亿美元,有代表性的证券交易所2020年末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为1001.76亿美元(北京新三板)、32.39万亿美元(纽交所)、4.96万亿美元(伦交所)和6.13万亿美元(港交所),2020年股票成交金额分别为199.04亿美元、45.34万亿美元、1.70万亿美元和4.14万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北京2019年GDP明显高于香港,略低于伦敦,金融业占比则低于纽约和香港,高于伦敦,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建设远弱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金融业发展的短板。

表3 北京、纽约、伦敦、香港四城市比较(单位:亿美元)

与全球金融中心相比,北京的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离岸金融等方面是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的短板。在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足。

北京市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扩大金融开放的思路与目标

主要原则

第一,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对标国际的原则,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金融政策、产品和工具,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

第二,坚持服务北京市“两区”建设。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任务落地,助力北京建设高质量国内国际金融开放创新发展新高地。

第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意识,稳妥有序推进各项金融开放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总体目标

第一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目标。

立足北京市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到2025年达到以下发展目标:在决策监管方面,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国家金融风险监控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北京金融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资产管理方面,积极吸引各类资管机构落地,大力发展财富管理,稳步探索离岸金融,保持北京市辖内机构管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保持领先地位;在支付结算方面,扩大跨境支付、便利跨境结算和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在信息交流方面,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在标准制定方面,研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推动大数据、金融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绿色金融等各项标准规范的不断完善;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持续举办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闭门会,切实推动北京深入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际影响力。

第二是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和发展离岸金融目标。

到2025年,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结构更加完善,金融功能聚集和空间布局更加统筹协调,金融业双向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各类金融机构“请进来”和辖内中大型金融机构“走出去”规模进一步扩大,离岸金融各项业务探索初具成效,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日益丰富,在全国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中立标杆、做示范,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先行区初步成形。

到2030年,国际各类金融机构聚集、辖内中大型金融机构基本实现“走出去”,实现投资自由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金融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离岸金融各项业务探索初具成效,北京离岸金融中心初见成效,基本建成与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相衔接的金融业开放体系,金融业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到2035年,形成国际一流、高度开放的金融环境,国际各类金融机构聚集、辖内中大型金融机构基本实现全球化经营,北京离岸金融中心基本形成;金融资源布局均衡合理,对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充分的支持作用。

功能布局

北京市各区在金融功能定位上有所侧重,形成了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态势。表4展示了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的具体区划布局。

表4 北京主要金融功能区定位

北京市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重点建议

明确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关于“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目前没有准确定义,本报告认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指集中了一国的金融监管和决策机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并具有金融政策和标准制定、金融资产汇聚、金融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金融中心城市。最典型的如美国华盛顿特区、中国北京、韩国首尔等,有些国家的金融管理中心还同时集中了金融市场,如英国伦敦。

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有如下几个典型特征:

(1)在业态聚集方面,一般集中了金融监管和决策机构、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总部,具有决策监管功能。

(2)具有金融政策和标准制定、金融资产支付清算、金融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金融活动等主要功能。由于监管机构和一些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聚集,因此金融管理中心是金融政策和标准的策源地,金融资产的汇聚地,金融信息的交换枢纽和金融活动(如论坛、会议、展览等)的大本营。

(3)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很强的金融人才和金融业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吸纳能力。金融业属于典型的高端服务业,具有人员密集、人均产值高等特点,同时需要大量的会计、审计、评级法律、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风险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等中介服务,以及研究机构、智库等外部大脑的支持,并在营商环境方面会配套法院、仲裁等专业机构提供法律保障。

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两区”政策落地

截至2021年6月,“两区”建设任务中,与金融领域相关的开放创新举措一共有102条,其内容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业务。但是自政策颁布至今,并不是所有政策都已推出可供参考的操作细则。目前,已有部分政策落地,例如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NRA衍生品账户等政策已经顺利实施,但仍有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尚未落地。

加快完善北交所各项制度,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

截至2020年末,国内的证券交易所仅有沪深两市(上交所和深交所),对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北京没有大型证券交易所也就成为了北京金融业的一块短板。截至2020年末,北京唯一类似证券交易所的机构是新三板,但是新三板的定位仅为股权转让系统,与成熟的证券交易所有较大的差距。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这是时隔30年中国大陆地区成立的第三个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成立意义非凡。北交所首个交易日,首批81股亮相,10只新股收盘全部大涨,盘中均触发两次临停,平均较发行价上涨199.80%。截至收盘,10只新股81只北交所股票合计成交95.73亿元。

下一步,加快提升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在探讨北交所定位时,可以重点考虑北交所和新三板市场的关系问题。二是要发展壮大北交所,还应当关注流动性问题。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让不同规模的公司在不同层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还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做好风险匹配工作。

提升北京市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吸引力

北京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创造出较多成果并进行转化。但每当创业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外流的情况。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外流到了南方城市。在与金融机构座谈后了解到,导致企业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南方政府对企业有较大力度的支持。例如成都天府新区,当有企业表达出想在成都设子公司的想法时,当地政府立刻就组织数名负责招商引资的处长组织专题会议,向企业介绍各项优惠政策且保证了政策落实。

二是北京缺乏集中统一的北京市层面的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各区有自己的政策且互有竞争,但与外地竞争时缺乏合力。每个区的财力、资源有限,当初创企业、金融机构在北京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时,各区政府的支持将难以为继。北京市需要一个整体的支持企业的政策来更好的留住企业。建议北京市应出台市级层面的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同时保留各区之间的良性竞争。

建立有影响力的“北京标准”“北京指数”

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均在世界金融业上有自己的声音,例如纽约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世界闻名的重磅发声渠道,纽交所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的纳斯达克指数是世界关注的两大股票指数;伦敦的LIBOR曾经是全世界对浮动利率进行定价时的重要参考。要建设成合格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仍需要北京建立有影响力的“北京标准”、“北京指数”,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或推出世界金融业通用标准等方式在世界上发出北京声音。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规划宣传推广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对北京金融业发展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大力提升首都金融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强北京金融品牌的国际路演,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吸引国际性经济组织来京举办、主动申办承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断提升北京金融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开展金融集团中后台混业经营监管沙盒试点

国内现行的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金融秩序更加稳定,但在分业经营制度下,对业务类型多、牌照齐全的金融集团而言,经营一类新的业务必须成了一家新的子公司,但合规成本也会随着子公司的增多而急剧上升。例如某大型金融集团有银行、证券、资管三块业务且持有相应牌照,以现有的分业经营要求,需要分别设立3家子公司且3家子公司需要有各自独立的合规系统,成本为混业经营的3倍左右。

如果在“两区”建设中出台允许混业经营监管沙盒试点的具体政策,即使只是允许大型金融集团在试点范围内允许多个子公司共用一套中后台系统,即不完全的混业经营模式,就可有效吸引大型金融集团将合规内控总部设在试点范围内,这与打造全国金融管理中心这一目标相符。

北京市扩大金融开放的重点建议

“两区”建设任务中金融领域政策主要分为54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金融政策”和48项“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政策”,共计为102项金融任务。截至2021年9月29日,金融领域“两区”建设一周年,102项任务落地85项,完成83%,出台配套政策45项,形成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实践案例3个,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北京“两区”建设已完成金融任务90项,首都金融不断创新开放发展,为全国金融业开放改革贡献“北京经验”。

加快集聚外资金融机构体系

一是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为契机,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建立外资金融机构审批、备案快捷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推动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前国民待遇,定向吸引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二是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在京设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公司,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支持外商独资企业申请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符合条件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申请转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三是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鼓励境外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合资理财公司(“理财孙公司”)。鼓励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鼓励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推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在京落地。

四是支持外资保险公司增资或增持股份,将合资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变更为外资控股或外资独资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支持在京设立外资独资或控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支持外资机构参与股票、债券、外汇、基金市场交易,深度参与国内金融市场。

五是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服务机构、国际行业组织和协会。进一步扩大与国际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国际知名征信机构、登记结算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财务顾问、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在京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境外评级机构设立子公司,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六是加快国际仲裁机构的业务机构在京集聚。推动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北京自贸区内设立办事机构,就国际商事、投资等领域民商事争议开展仲裁业务,打造商事调解、商事仲裁与诉讼相互衔接的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

申请在北京设立离岸金融创新实验区

一是向国家申请在北京设立离岸金融创新实验区,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政策和税收政策,将北京市打造成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高地,成为国内示范性的离岸金融中心、全球离岸金融中心之一。

二是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国际离岸贸易巨头落户北京,吸引“走出去”离岸业务回流北京。

三是进一步完善离岸金融账户体系,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资金交易平台与跨境结算平台,建立离岸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架构,提出离岸业务经营策略组合,不断发展离岸银行、离岸保险、离岸证券、离岸资产管理业务。

四是建立在岸和离岸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在风险可控基础上,促进离岸和在岸金融业务协同发展和联动及对接的方式与渠道,发展离岸融资租赁、离岸信托、离岸衍生品交易、离岸投融资创新、离岸保理等诸多离岸金融业态。

推进纳入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

一是建议尽快升级和统一北京的离岸账户体系(过渡到FT账户体系,甚至直接升级到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或在北京试点FT账户体系,有步骤的开放离岸账户的人民币业务(可以采用额度制、试点制),尽快将北京市纳入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扩大试点银行范围,推出与离岸金融配套的税务政策和会计准则,满足离岸金融展业实际需要。

二是通过试点开立本外币合一账户满足公司多个外币资金结算的需求。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既便利了客户,银行也节省了人力操作成本,是一项非常接地气、银企双赢的“放管服”改革举措,能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

三是在实施路径上,建议首先将前期参与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的工农中建、招行等五家试点银行在广州市、深圳市、福州市、杭州市等四个城市的试点经验复制到北京市,但对企业端按名单制(例如选取50家或100家)进行管理;其次将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的金融机构扩大到北京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最后取消企业的名单制,符合相关条件的所有企业均可在各家试点银行自由开办相关业务。

四是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建设,包括构建合一体系,统一业务规则,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账户服务便利性。即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为基础整合外币账户,构建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统一本外币账户开立、变更、年检、撤销等业务规则,加强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账户监管和监测,提升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业务便利性。试点过程中,依托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办理的外汇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要求以及相关数据采集、信息报送等仍执行现行规定。

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一是在企业端,在前期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试点和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将试点企业名单扩大到年外汇收支较大的(如1亿美元以上,或外汇收支金额排名前50的)企业,试点银行扩大到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行、北京银行和部分外资法人银行。

二是可以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已经在外地有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经验的金融机构,再扩大至离岸金融业务基础比较好的银行,最后扩大至所有大型国有银行(6家)、全国性股份行(12家)、规模较大的本地法人银行(北京银行)以及部分外资法人银行。

三是根据试点情况及政策效果,进一步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管理框架,不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打造国际财富管理发展高地

一是积极引入境外优质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等财富管理机构,培育一批本土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建立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财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财商教育,加强财富管理资质认证体系建设,支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富管理培训机构落地。

二是创新财富资管产品和服务,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REITs试点,推出相关ETF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投资。

三是发挥金融市场作用,畅通财富资管投资渠道。支持更多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券、国债期货投资,推进保险资金投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

四是扩大行业对外开放,提升财富资管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居民跨境理财通道,集聚国际知名资管机构,深化QFLP、QDLP试点。

五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厚植财富资管人才沃土。研究开展国际资管人才从业准入、跨境履职等试点,把财富资管人才列入北京人才引进重点支持范围,建立资管行业人才数据库。

六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优化财富资管发展环境。健全资管法律环境,完善资管信用环境,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资管自律组织作用。

完善扩大金融改革开放的政策体系

一是优化支持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办公用房、人才住房、经济贡献、跨境金融业务、绿色金融、金融创新、在京国际金融重要活动、金融高管人才及海外金融人才引进等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政策和先行先试举措在京率先落地,依托“两区”建设,推动金融政策迭代升级,打造金融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设立首都金融综合服务公司,全力推进金融人才服务“六子工程”,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管家式服务,打造首都金融服务品牌。建立国际化招商推广服务网络,精准对接国内外金融资源。

三是在政策咨询、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一对一”专人服务。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包”制度,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和资源对接,全面提升服务能级,助力金融机构更好落地发展。

总体来看,北京市在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方面,一是建议明确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义和主要特征;二是在加强决策监管方面,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两区”政策落地;三是在完善金融市场方面,推进新三板改革,加快完善北交所各项制度,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四是在营商环境配套方面,提升北京市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吸引力;五是在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建立有影响力的“北京标准”“北京指数”,向世界发出“北京声音”;六是以金融集团中后台混业经营监管沙盒试点的方式,推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

在北京市扩大金融开放方面,一是加快集聚外资金融机构体系;二是申请在北京设立离岸金融创新实验区;三是推进纳入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四是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五是打造国际财富资管发展高地;六是完善扩大金融改革开放的政策体系。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