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前几年,BANK X.0的话题席卷银行圈,似乎无处不在又无形的银行服务成为各家追捧的目标形态。今天,我们再看内卷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方向还如此吗?
其实纵观商业形态,刨除银行不说,那些所谓无处不在又无形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2B的模式,那些发散在生活背后似乎底层融会贯通的无形,并非真的无形,只是商业模式对寻常百姓不太有感觉而已,但本质上都在企业圈之中有形且有强烈品牌认知。
所以很多对于无形的假设,我们都在思考,是不是所谓的无形银行,就是没有零售的银行,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把零售都做成批发的银行?或者说大零售的未来都是批发化吗?
这么看,似乎问题的答案很清晰,批发和零售本身就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但B2B2C模式之下的零售,或是商业银行一直努力发展想要实现的场景化金融,其实大家都是在追求这一点,那就是用批发思维做零售。
确实,零售做起来很难,所以大家觉得用批发思路做零售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差事,但真是这样吗?零售市场所谓“压舱石”的作用,用批发模式能够实现吗?平台经济自己是批发方式做零售吗?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深入思考过,但是一些经验告诉我们,批发需要准备应对规模与效益上的平衡,批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承受规模发展之下议价问题。量与质的发展中要多增加一层批发关系稳定性的考量。
今天的商业银行数字化,从1.0到3.0,再从3.0到4.0,我越来越有一种强烈感受,就是这种数字化,已经从向外输出型的模式,转向夯实基础设施内功,强健自营渠道能力质量的方向上。4.0的目标正在回转,回归到自有资源如何将能力发挥到机制,而不是盲目觊觎或依附外部那些看起来美好的“批发”资源。
我们一直坚信,银行的目的不一定是让大家在生活中“感受不到银行”,而是让大家“重新认识银行”。在货币形态发生变化,在消费行为发生变化的今天,零售领域更应该让大家重新认知银行,而非将银行的服务打散与无形化,毕竟金融本身就是一种场景,今天这种场景的感觉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金融的认知程度不够。
银行更应该讲好自己多如牛毛的业务,在百姓生活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情感纽带作用,着这其中,每一项都离不开品牌的强化,认知的强化,营销举措的强化。或许这更是金融场景化的内核,讲好金融在场景中的定位,讲好场景风险中的金融关系,讲好信用的融会贯通。
此外,原本开放银行所服务的目标,或许也不该是对外,至少在现在不是对外,而是对内,先做实对内开放,才能谈及真正的对外开放,否则开放永远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特例,难以焕发生态服务中的生命力。
不论今天的BANK到了几点零,确实都到了一个阶段,要么存量决胜再建全民认知,要么兼并重组良性退出形成新优势,要么精耕细分形成独有行业服务能力,但无论哪条路,有形有感的服务才更令人动容。
所以今天我们更愿意问一些问题:
1、资源的配置有没有着力打造数字广告与品牌建设?
2、线上或线下自营渠道有没有围绕高频刚需进行扩展扩维?
3、科技治理有没有打通技术与数据的竖井实现内部灵活共享?
4、数据基础设施有没有跟上快速增长的应用频率?
5、内容建设有没有更加关注投教与互动?
6、业务发展导向有没有更加关注新领域与新的竞争对手?
7、有没有赋予一线真正有用的武器弹药工具资源?
……
这些问题可能是下一阶段为转型铺路所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数字化内核目标,确实不是线上化,不是用户化,不是开放化,也不是无形化。而更可能是资源利用率的再提升,管理治理效率的再提升,服务满意度的再提升,品牌美誉度的再提升。自身硬是更明确的方向。
X.0的故事可能还会继续,我们还是一起期待大家对未来的认知吧。
欢迎探讨。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