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光大科技创新总监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中国金融科技五十人论坛青年委员 王硕
金融科技服务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碳中和、数字新基建、产融结合等新经济范式的创新发展,都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诉求,也是金融科技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已在2019年扩张至35.8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36.2%。而2021年上半年,多个发达地区纷纷将数字化转型升级列为政府工作重点,比如浙江在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就召开全省首个数字化改革大会,而广东也于4月下旬出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政策引导下,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已成为新趋势。
从Bank1.0到4.0,金融业务也逐步被新技术变革升级、迭代与重构,并在数字化时代呈现了六个变化。一是深度推进业务全流程线上化,过去重视前台业务系统,但现在向前中后台端到端全面数字化发展;二是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API等实现开放生态平台化;三是全面场景化,过去零售ToC做的比较好,现在TOB和TOG,数字企业(产业)和数字政务全面快速推进;四是数字驱动化更加精准,千人千面智能营销,大家常常不自觉就生活在“算法”中;五是风控智能化,从过去以事后为主向现在事前事中预警,从单一主体向关联方风控提升,全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六是交互更加远程、实时灵活。总的来说,金融机构将由表及里,从战略角度和实践角度更加注重金融科技的真实价值所在,数字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
金融科技实质是以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本质是以技术为代表,希望破解传统金融服务的两大痛点—“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提升和产业升级。基于以上六化,上云连接和赋能产业将是金融科技下一阶段的两个重要创新方向。
趋势一:上云连接——敏捷开放,互联互通
如果说“过去十年,金融机构是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核心架构为依托展业”,那么“未来十年,金融机构将以云+端+生态场景实现业务拓展”。
因历史原因,国内银行围绕国外核心基础的软硬件,构建起了集中式IT架构。同时,传统银行“竖井式”开发模式,造成大量单系统、紧耦合,不仅运维复杂、业务响应迟缓,而且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居高不下。早在2016年,银监会下发《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IT架构向云计算迁移,开放的分布式架构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更是明确将科技赋能、安全可控做为基本原则。
目前,国内银行正处于从第三代集中式向第四代上云分布式架构演进的关键时期,部分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已经有很多探索,少量大型银行外围系统也有一定突破。预计未来几年,无论大行、还是中小银行,都会积极探索将其分布式系统架构和核心业务系统采用云技术来构建,以适应快速迭代、交易量高峰值等要求,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但如何把复杂的应用架构进行解耦,把各种功能组件进行微服务化改造,以便更好地利用云基础设施的弹性,解决好上云的安全性问题,需要思考。
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具有场景多样、时效性强、逻辑复杂等特点,通过上云,可以实现四个敏捷。一是服务敏捷,即通过对业务功能进行拆分解耦,使业务系统更加灵活,同时每部分多实例运行,大幅提升系统可用性及处理能力。二是数据敏捷,即通过对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及访问,提升大数据量表的访问能力,增加数据库整体运行资源。三是业务敏捷,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快速组合可落地的方案,解决跨服务、跨数据库节点的事务一致性问题让分布式真正在金融行业实现落地,这也是分布式在银行应用的最大挑战,四是调度敏捷,即协调多个分布式节点协同工作。
金融上云,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搭建“行业云+金融云”的连接生态。云上金融,是具有云技术与金融服务联结发展出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经营理念,特别是产业数字化快速的前提下,通过“行业云+金融云”模式,形成生态连接,相互协同、相互赋能。未来,生态圈内如零售、能源、制造、医药、旅游、社交等不同行业,都将形成各类SaaS化服务,银行也将聚合金融服务,成为高度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银行与不同行业的客户互为平台,互为流量,价值共享,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趋势二:推动产融结合,科技赋能实体发展并匹配金融服务。
“过去十年,科技极大重构了金融机构零售业态”,而“未来十年,科技将推动产业金融服务体系的重构”。
前几年,很多银行都探索零售转型,并发力消费金融等领域。而近两年开始,随着更多银行根据自身禀赋开展差异化战略定位和转型路径,大家开始向数字化对公业务转型,即产业互联网金融。换句话说,伴随着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数字化方式服务产业。
数字产业金融服务是消费金融向上游产业端的渗透,基于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以企业为用户,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场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向核心企业及其关联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当前,产业数字金融主要表现为基于产业互联网服务的智慧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金融、智慧现金管理等形式,未来或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进一步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产业金融、低碳金融、综合金融等多个层次和维度拓展,出现更多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增加其标准化服务能力和垂直行业属性。
数字科技服务产业金融有几个特点。
一是垂直切入,产业链批量延展服务。由于同一垂直产业链内数据、客户等协同作用凸显,产业链内不同价值环节企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更模糊,掌握数据的企业在上下游延伸方面变得更顺畅,金融服务的对象可能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产业核心环节链或整个产业链。
二是深入产业,行业细分定制化服务。产业与消费行业不同,差异很大。金融科技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服务,一定需要与被服务企业深度链接,做深做透产业,使得面向企业的金融服务更需要定制化专属解决方案,这也是未来的壁垒。
三是多元销售,服务集成生态。以数据资产为链接,企业的服务需求呈现集成化、整合化,涵盖支付、收款、对账、融资、理财等,要通过产品整合,来达到企业整体服务效果的最优,而不是单纯追求单一项服务的最优化,甚至金融服务本身可能作为服务的一项,“被集成”到第三位服务整合进去。
四是数据赋能,智能动态评估。金融服务,信用是关键。通过产业数字化发展,可以对不同主体信用评估,将从历史静态维度单一的财务数据转变为实时动态的财务、生产经营、供应链、销售等多维度数据,在此基础上,风控评估将向前延伸具备动态性和前瞻性。金融服务产业链的信用评估逻辑从核心企业担保的信用外溢模式,转为基于海量数据畅通流动的信息动态评估模式,这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信用资质差、信息不对称、生命周期短等问题,破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银行解决小微金融获客难、尽职调查成本高、担保物不足、风控流程长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
产融结合,要提升行业数字化服务三个能力。一是数字平台建设能力。要依托核心企业、政府或平台等,以平台化建设为方向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并通过“金融+业务+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能,赋能各方,阿里、腾讯、工行、光大等都在向这个方向突破。二是数据洞察应用能力。商业银行沉淀了对公和零售的海量客户信息和经营数据,同时能够连接巨量外部公共数据资源,如果再和产业动态数据连接,映射,将数据充分“连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利用数据发现商机、拓展客户、识别风险、管控成本,推进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将使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通过构建数据治理机制、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为数据资产流通做好准备。三是提升数字场景运营能力。“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是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场景。要基于产业理解,努力探寻客流充足、可建立智能连接、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金融非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可形成数据闭环和价值转化的高价值生态场景。要遵循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化原则,通过自建平台或与外部场景建立数字连接,提升数字化场景建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营场景,提供端到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产业链的场景中融入金融,也可通过BBC的方式,带动零售场景聚集人气、活跃用户,提升流量、激活增量、盘活存量,挖掘、创造和转化流量价值。
注:本文源于作者在中信《数字科技与数字金融》论坛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