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内卷这个词已经传播的够久了,今天我们来讨论下这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实内卷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段,内卷都发生过,内卷不仅仅存在于行业内不同的个体,也存在于企业内不同的部门,行业内卷侵蚀行业整体利益,企业内卷侵蚀企业利益,个人内卷侵蚀个人与家庭的利益。

内卷来自于“资源的不满足”,而这个“不满足”对标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我们设定的目标,或者叫做“预期”。

预期达到2,资源只够支持到1,那就需要在存量中夺取资源,这看似是一种正常的“竞争行为”,但如果没有服务创新,没有新的价值创造逻辑,那么争夺就变成了一种损耗。

所以回顾过往,机构营收增长,究竟是因为市场总量本身的增长,还是机构自身的价值创造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呢?营收增长跑赢市场需求自然增长平均值了吗?营收增长跑赢成本增长了吗?成本增长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呢?

当增量进入瓶颈,恐怕有两条路可选。

1、增量价值创造逻辑再创新。俗称“转型”。

2、存量需求再挖掘。俗称“深耕”。

转型的概念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但什么是存量深耕呢?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

1、谁是应该深耕的存量。2、什么叫深耕。3、靠什么深耕。

第一个问题,有两类所谓的存量。

一类是高活跃高价值贡献的存量,一类是低活跃低价值创造的存量。

第二个问题,深耕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让存量具有更多的需求,实现更多的转化。

第三个问题,靠什么深耕。

一是产品服务,二是渠道工具。

我们反方向来说,

产品与服务对于银行来说,产品一直都是强项,但服务未必是强项。绝大部分底层产品同质化,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而服务的强项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流程与体验,流程体验是构建粘性壁垒的关键一环,所以深耕首先是对服务流程的再优化。流程变革本质就是服务创新。

渠道工具对于银行来说,渠道代表是与客户交互的通道,既有交易渠道,也有宣传渠道两个方面,银行目前交易渠道够稳,但宣传渠道普遍薄弱,就导致内向宣传与通知能力强,外宣推广能力弱。而工具,普遍是加持渠道触达效率的作用,也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主要指渠道内各项管理基础设施,例如渠道内的数据行为分析,策略响应引擎等等,但是工具普遍薄弱,弱在高频迭代和运营,导致洞察的效率低。

深耕为了让存量有更多的需求,让存量需求增长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1、本身金融需求的扩充。

2、对某一机构服务需求的扩充。

第一项主要依赖于金融知识意识的培育,第二项主要依赖于营销节奏的安排,品牌形象的塑造。第一项不依赖于某一个银行机构的努力,更依赖于行业素质的共同推进,而第二项,节奏与形象又是大部分银行机构相对薄弱的内容。

最后我们说回到对象中。

高活跃高价值存量的深耕,无非是扩大客单价,但不断的深耕,只能是产品间地挪动,过度营销风险更大。低活跃低价值的深耕,依赖于上面各项薄弱环节的作用。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创新缓慢的服务加剧服务同质化,外部渠道以及工具的薄弱导致低活低价值市场难以挖掘与深耕。

在较高的KPI预期这个指挥棒指引之下,银行更容易把存量深耕的目标,聚焦在高价值高活跃的客户群体之中,无论是业务、客户、渠道,都把手纷纷伸向有限的存量资源中,看似行业都在激烈的竞争,但外部竞争不太显著,内部竞争却容易变得很突出。内卷自然也就形成了。

当然,这种对内竞争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效果,在大量“做功”的情况下,增量一定会出现,只是因为目标的游移,这种做功的效率会打折扣,一定有大量的功损耗在存量的拉锯中。

存量深耕不假,但深耕的对象一定是那些我们曾经忽略的个体,这些个体的深度关注,价值创造模式的不断创新,才是创造增量的新基础,如果不能锁定深耕目标,就难免会跳入内卷陷阱中,当越陷越深,矛盾的戾气就会越来越重,在戾气之中,不良的竞争就会更加凸显,公平与公正也会更难维系,凝聚力自然也会被不断消耗。

这或许是内卷最大的威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