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11日晚间在参与第23期浦山讲坛“美国通胀预期与全球金融市场”讨论时指出,对中国而言,在实体通胀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通胀依然较明显。
她称,在货币政策重新回归正常化时,需要对很多不确定性予以高度关注,货币政策应维护市场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应继续提升央行的预期管理能力,促进其与货币政策操作相互促进,从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超宽松宏观政策可能导致“财富幻觉”和“能力幻觉”
张晓慧在发言时指出,在美联储提升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后,是不是继续有能力引导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以及控制好利率上行的安全边际,可能是其未来一段时期遇到的一个比较重要和棘手的任务。尽管通胀预期所带来的利率上行,确实有利于美国国债的发行,但利率上升也会带来全球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的重估,甚至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大的动荡。
不过张晓慧同时分析说,从长期看,美国的通胀和利率难以大幅走高,尤其是在基本面还在改善向好的时候,单纯的利率抬升不大会扭转经济的中期趋势。
但她提醒说,仍需关注利率的抬升对较高的市场融资杠杆的边际影响,即“不能放弃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关注”。她解释说,如果整体宏观政策特别宽松的话,可能会加剧宏观杠杆率的飙升。通胀预期所带来的利率上行,会导致资产价格的重估,导致市场主体出现“财富幻觉”和“能力幻觉”,甚至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大的动荡。
通胀推升资产价格 令金融市场表现“敏感”
在谈到通胀对中国的影响时,张晓慧表示,对于中国来讲,当下的通胀算不上是个“大问题”。不过她也坦言,在国内实体经济的通胀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通胀还是比较明显的。
“资产价格的上涨还是比较突出的,这种情况可能也是当前金融市场表现非常敏感的一个原因所在。市场对流动性拐点是否到来,是非常关注的。这是因为在危机之后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未知的货币环境和金融环境。”张晓慧说。
货币政策应维护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
去年,中国率先走出了疫情的冲击,国内经济开始全面复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年一、二季度以后,经济复苏的动能面临着边际减弱的风险。为此,张晓慧指出:“我们以‘稳’为大方向的货币政策是需要同时兼顾增长、通胀、楼市、金融风险等等因素的,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尤其从市场的流动性来看的话,目前并不排除波动还有可能加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外围市场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她强调说,在考虑货币政策重新回归正常化的时候,需要对很多不确定性予以高度关注,货币政策应维护市场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操作应与预期管理相互促进
张晓慧称,在当前存在如此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策操作和市场之间的良好、有效沟通尤为重要。她表示,通胀预期的大幅上升,对于长期通胀潜在的影响其实是不容忽视的。就短期而言,预期的稳定性对于市场可能更为重要。
为此,张晓慧强调,货币政策自身要和理性预期做到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分离。“如果市场预期的信息,充分而且理性,必然能够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在理性预期革命的推动下,各国央行都意识到了政策沟通和透明度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意义。中国央行也很早就认识到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央行通过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布金融数据和阐释政策意图等方式,使得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张晓慧认为,政策操作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和有效沟通,在当前存在如此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公众沟通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未来,央行还需继续增加信息披露的效率、明确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她建议在增加经济金融数据透明度的前提下,形成中央银行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的氛围,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效率。
张晓慧也同时指出,单纯依靠预期管理,而缺乏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也是没有办法提升的。“所以,准确的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上是由公开市场操作这样一些传统的利率调控手段和预期管理共同构成的。其中所产生的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利率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