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9月24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发出警告,指出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的风险。
它们“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他说。
原话是这样的: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
希望这类机构提高站位,积极配合监管,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下一步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该类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纳入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这话指的是哪些公司,不言而喻。
雷慢以为,目前有支付业务又有信贷业务,且形成了闭环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集团、腾讯、京东数科、度小满、美团、小米金融都在内。
01
这个闭环是什么概念呢,当放贷人、支付工具、贷款平台都属于同一家公司的时候,放贷利息、贷款服务费手续费和支付费用都被你赚了,这就是闭环了。
比如蚂蚁集团,由蚂蚁集团控股小贷公司直接出资、并在支付宝平台上完成放贷的贷款,就是闭环,不仅支付、放贷是它自己做,获客有电商平台天猫,评估审贷有芝麻信用,所有流程可以自我完成。
业务闭环对互联网大公司的好处是,它留存资金的能力很强,一笔由银行进入支付宝、微信理财通的钱,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因为从支付、消费到理财,这些公司能够提供比银行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收益,他们的业务闭环都能满足这些需求。
闭环对企业来说是商业模式的壁垒,对监管来说,却是不透风的墙和风险。
如果底层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或风险模型错误、评估体系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风险就会波及整个信贷体系。
支付和信贷闭环、业务交叉嵌套所带来的风险,一个明显例子是消费分期,它的本质是基于“信用付”的虚拟信用卡业务。市场最早的此类产品是京东有白条,蚂蚁集团稍晚推出花呗,这些都是依托支付账户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才做起来的。
在京东、蚂蚁集团等推出虚拟信用卡业务的白条、花呗之后五年多来,腾讯才慢慢吞吞地推出相同业务——“分付”。
马化腾是一个谨慎的人,他不会不知道这里面的风险。我只能揣测为商业利润太大了。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账户不得透支,支付机构不得为从事信贷金融业务的机构开立支付账户,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信贷等业务。
如果说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账户是支付账户,他们会说“不”。
监管作用于银行的那套政策,不一定对他们起作用。
2020年两会期间,银联原董事长葛华勇就提案,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用户提供信用卡、信用支付等同类型业务时,应推行一致的账户开立、业务管控、风险防范等要求。
范一飞说,从事金融业务必须受监管、必持牌照,持牌机构务必回归业务本源、聚焦支付主业。
这是堵支付机构超范围做信贷业务的路。
02
在运营过程中,很多信用付产品,发行ABS来循环融资、放贷,实现杠杆最大化。
举个例子,花呗业务由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运行,用阿里巴巴的场景、流量、技术、数据,用芝麻信用做评估。将借出去钱的债权作为基础资产打包,转让给证券公司设计并管理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SPV),挂在交易所上公开发行,由机构或个人投资者认购。
这是一个循环融资的过程,既实现了负债出表,又实现了杠杆放贷。关键是分散并转移了风险——消费分期的资产风险转移给了认购的机构或个人。
这部分就是范一飞所说的“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
闭环是个好东西,大凡有能力的公司多半想做,只不过因监管种种限制,不得已开放。2017年以前,蚂蚁集团、京东数科、腾讯的支付和信贷业务,大多构建了闭环。因为监管者收紧金融治理,那一年之后,蚂蚁集团喊出了“科技赋能”,同时开放了平台。
不妨来看看蚂蚁集团招股书,2020年上半年信贷营收285.86亿。其中大部分营收来自金融合作伙银行,蚂蚁金服给银行们提供风控评估建议收取合作手续费,“信用付”从商家那里收取高于一般支付的手续费,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又可以因为转让信贷付资产获得投资收益。
这就是闭环任性、多头收钱。
在消费分期业务上,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美团、度小满、小米金融等大同小异,而这种盈利模式,成了他们做消费分期的冲动力。
翻开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的招股书,他们都担心着类似的风险:未能完全合规经营或无法应对监管环境的变化。
所以,一次重量级的监管层发声,足够让他们的业务抖三抖。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