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开展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中国的金控平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本周一,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简称《准入决定》,同时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金控办法》),标志着金控平台正式步入牌照时代。
对于那些借金控之名行监管套利乃至违法交易之实的平台来说,金控监管落地敲响了最后的丧钟。在此之前,明天系、华信系、安邦系等民营金控已经在铁腕整肃之下分崩离析。
于互联网金控而言,在持续多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之后,终于迎来了“正名”的机会——可以申请“身份证”了。
在金融领域,持牌已经是前提,牌照既代表监管约束,也代表合法性。因此,金控牌照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这些年来,没有一个行业因为牌照制度的建立而走向衰落乃至消失。诸如第三方支付牌照制度的实施,大大推动了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反面例子是,P2P与牌照无缘,也就注定了非死不可的命运。
此次金控监管落地,意味着互联网金控作为新兴正规军被纳入监管体系,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那个野蛮生长、群魔乱舞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各类金控正规军同台竞技、各显神通的新时代开启了。
如今,蚂蚁集团、京东数科正在冲击上市,随着金控监管落地,它们在合规路上的迷雾被全面拨开。
趋势越来越明朗: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01 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除了大型金融机构背景的综合金融集团,目前,我国在事实上形成了四类金控平台:以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为代表的央企金控;以北京金控集团、上海国际集团为代表的地方金控;以复星国际、泛海控股为代表的民营金控;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控。
然而,这些金控平台并没有正式的身份。随着《准入决定》和《金控办法》的落地,符合要求的金控平台可以申请牌照,不用继续“无证驾驶”。
有了身份,就有了义务,也有了权利,同受到法律保护。如果没有身份,看似有着更高的自由度,但需要以更多的不确定性作为代价,这种代价有时候无比沉重。
在强监管时代,没有什么比一张牌照更珍贵的了。金控监管的落地,对于合规金控平台而言,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颇具创新意义的是,互联网金控被正式纳入监管,还可以视为管理层对互联网巨头多年来探索新金融的重大肯定。
正如央行在新闻稿所指出的那样,《金控办法》的实施,继续坚持金融业总体分业经营为主的原则,从制度上隔离实业板块与金融板块,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防范风险交叉传染,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在昨日举行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强调,《准入决定》和《金控办法》的实施,有利于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开展有益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多元化、综合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潘功胜并称,央行主要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持续监管。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按照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对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也就是对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按照现行的监管分工来实施监管。
翻译过来就是,《金控办法》并不会改变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只不过往上加了一层,将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进行制度化。
02 终结民营金控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金控监管框架由国务院《准入决定》+央行《金控办法》构成,而不是简单的部门法规。
相比早前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金控监管文件规格更高,权威性与严肃性更强。
对此,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司法部有关负责人提到,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最高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近年来暴露出来的民营金控乱象,以明天系、华信系、安邦系等为代表,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举例而言,清产核资结果显示,在2005年至2019年的15年里,明天系通过注册209家空壳公司,以347笔借款的方式套取信贷资金,形成的占款高达1560亿元,且全部成了不良贷款。
明天系所造成的巨大窟窿,迫使央行和银保监会于去年5月联合接管明天系的包商银行;今年7月,银保监会、证监会再次联合出手,对明天系相关的9家非银机构进行接管。
央行曾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阐述我国金控公司的风险特点:一些企业投资动机不纯,通过虚假注资、杠杆资金和关联交易,急剧向金融业扩张,同时控制了多个、多类金融机构,形成跨领域、跨业态、跨区域、跨国境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
潘功胜在吹风会上也指出,此前我国一直没有将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整体纳入监管,所以在监管方面存在着空白,行业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少部分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业盲目扩张,组织架构复杂、隐匿股权架构,交叉持股、循环注资、虚假注资,还有少数股东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套取金融机构资金等等。比如说明天系、华信系、安邦系等。”潘功胜提到。
指向再清晰不过了:金控监管的落地,正是对过去多年里民营金控乱象的一次拨乱反正。
03 对互联网金控影响几何
那么,对于互联网背景的金控平台,监管落地影响几何?
长期以来,金控监管是压在金融科技巨头心中的一块大石,更是令投资者辗转反侧的谜题。
此前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到互联网贷款,巨头们均经历了强监管的洗礼,并且越变越强。如今,随着金控监管的落地,巨头们在合规路上的最大不确定性消除了。
这都算不上利空出尽,因为于巨头而言,金控监管本身并非利空。就像多年前的第三方支付实行牌照制度,大大推动了我国支付行业的崛起。
正如潘功胜所强调的那样,金控监管的核心是宏观审慎,而不是微观干预。目前来看,金控新规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前瞻性,在业务层面没有新增太多监管条件,对资本金、杠杆率也没有额外要求。
举个例子,《金控办法》在资本管理上的核心要求是下属各持牌主体出资到位、合法自有资金、无额外杠杆且股权清晰。对蚂蚁集团等巨头而言,基本属于“送分题”,很难构成什么实质性的挑战。
眼下,蚂蚁集团成了为数不多公布金控方案的企业。据蚂蚁招股书披露,拟将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
根据《金控办法》第六条:企业集团整体被认定为金融控股集团,金融资产占集团并表总资产的比重应当持续达到或超过85%。因此,金融资产占比是否达到或者超过85%,将成为各家公司确定金控方案的关键指标。
尽管蚂蚁集团尚未披露金融资产占比,但是据招股书公布的持牌金融机构数据,可以推测出其金融资产占比低于85%。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蚂蚁选择新设子公司,而不是将集团整体作为金控平台。
近年来,蚂蚁不断从自营业务走向科技赋能、平台开放的业务模式,到今年上半年,其金融科技收入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浓厚的科技属性,也决定了蚂蚁集团不符合整体改造为金控集团的条件。
蚂蚁所采取的的这种“小金控”模式,既可以实现金融板块的有效隔离,也可以为拓展科技板块进一步铺平道路,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金控的合规样板。
需要指出的是,对蚂蚁这种体量的超级巨头而言,除了接受金控监管的考验,还要面临更为宏大的“BigTech”议题。
然而,监管之于蚂蚁,并非简单的利好或者利空,而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蚂蚁登顶:中国式监管创新的胜利》一文中,我们写道:
今天中国金融科技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监管者与创新者的有效互动,二者相互雕琢,使得消极、不利的一面被及时限制在红线之内,同时积极、正向的一面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施展空间,最终彼此成就。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