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徐铖嵘、韩粤吉、黄泓竣、赵越、王璐颖、刘琳晨、曹志奇、周有容
1. 养老金体系背景
1.1 中国养老金体系乃至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搭建了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责任共担得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但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过度依赖政府负责的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发展缓慢,没能起到充分的补充作用。政府负责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占比约80%,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面小,占比20%,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量最小,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设计、制度设计均有待完善。
但近来,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过度依赖导致的问题逐渐显露。根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如继续执行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统计的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于2028年出现赤字并不断扩大,若不考虑财政补助,当期结余在2019年就已经是负值;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并在2035年耗尽;未来30年赡养率将翻倍。
考虑到第三支柱尚处于起步阶段,体量较小,产品种类、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我国即需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保险形成有力补充。
1.2 养老金体系国际比较
2. 企业年金实际运营流程和痛点
2013 年,我国首只年金产品成立。如今,该类产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截止 2019 年底,我国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共有9.6万家,参加计划的职工2548万人,积累基金达17985.33 万亿元。实际运作资产规模17,689.96亿元。
企业年金市场参与投资业务的机构主要分为保险系、信托系、证券系、基金系、银行系;其中保险系公司9 家,基金系公司 11 家,证券系 2 家,银行系 1 家。从管理规模来看,保险系公司约占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基金系公司约占市场 1/3 的规模。
2.1 企业年金实际运营流程
企业年金指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制。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年金投资运营流程如下:
以中国人寿流程为例
2.2 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痛点
投资运营主体多、流程长、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养老金投资涉及资金的受托人、账管人、托管行、投管人。无论是养老金的缴费投入运营或是提取发放,都要经过各主体之间的反复沟通、对账、人工校验。若各家机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则工作量将进一步放大。
投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是资产配置能力不足。投资范围之广,仅凭人工跟踪难以达到最优配置。二是账户数量过大。养老金管理的专户数量多,同时掌握客户信息较少,通常只能提供单一的资产配置方案,难以根据每个专户提供多种、触达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服务。专户数量多,大量工作需重复操作,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
客户服务能力不足。投管人普遍管理大量账户,客服人员难以面面俱到。大多数年金管理公司管理账户数超500个,难以为每个账户配置专门的客户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养老金的委托人收益目标不明确,过分关注短期收益,也增加了养老金投资管理、和客户满意难度。
3. 金融科技优化年金运营流程
3.1 国内案例
针对第一个痛点,我们以国内工商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集团企业的年金管理机构为例展开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该案例中企业年金管理的运行体系,然后分别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角度剖析管理痛点,最后探讨“受托+账管”模式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可能受到的冲击。
3.1.1 运行体系概述
内部管理模式 该集团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集中管理是指由集团总公司引入法人受托模式,甄选推荐年金基金管理专业机构,审核各企业年金方案。而分级实施则是指由各参加企业年金的单位(子公司、分公司)根据总公司方案制定本单位企业年金方案,由总公司审批。
外部运行模式 该企业集团并未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而是采用法人受托模式。受托人为中国工商银行,账管人为中国工商银行,托管人是**商业银行,而投资管理人是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
3.1.2 委托人:集团型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痛点
企业集团可分为依次递增的三个层级:员工——企业——集团。对于每一个层级,数据与信息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而金融科技可以辅助各层级动态信息的收集、汇总、输出。
员工层面。对于每一家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均需要结合个人信息计算该个人账户的年金金额。这些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入职年限、职工等级、跨单位调动等。例如,企业作出如下规定:
(1)单位基本缴费标准=职工上年月均工资×3.5%+职工工龄×工龄基数。
(2)工龄基数=单位上年月均工资总额×1.5%/单位所有职工工龄之和。
(3)对于企业年金的权益归属,不同入职年限对应不同所有权比例。
这一缴费标准涉及到各类数据的动态实时更新、汇算。数据的对接与繁杂的计算,对企业造成不可忽略的运行成本,阻碍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
企业层面。集团公司的年金管理计划可能包含多个企业(子公司、分公司、总公司)的年金方案,而每一个方案又包括了复杂多样的缴费标准等。如果有上千家子公司,与员工层级的数据量相乘后,对于计算、存储、传输均产生较大的挑战。
集团层面。集团客户的独特性也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有迫切的需求:
(1)分支机构遍布各省市,人员众多,企业年金运行环节纷繁复杂。
(2)大型企业的年金服务周期长,需展开长期的核算工作,亟待引入自动核算系统。
3.1.3 受托人:属地化服务的普惠性缺失
工商银行迄今为止已形成了“总行——省级分行——二级分行”三级服务体系,能够为集团客户提供多种服务模式(分散试点或统一集中)。但是囿于人力、网点资源、专业技术和科技保障等限制,市场上可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属地化服务的年金管理机构少之又少,这也是金融科技企业在金融普惠性上潜在的发力点之一,契合与蚂蚁集团的优势所在。
3.1.4 金融科技对于“受托+账管”模式的冲击
“受托+账管”模式是企业年金管理流程高度复杂性的解决方案之一。日常业务中,受托人和账管人之间存在大量数据核对工作,涉及频繁的数据传送、确认、指令、通知、反馈等诸多环节。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由一家机构担任,使受托人可实时掌握个人账户明细,及时、准确核对,不仅可提高运作效率、降低协调成本,也利于行使监督职责并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
金融科技可能会对该模式造成冲击。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之间应当存在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但“受托+账管”模式是无法发挥受托人对于账管人的监督作用的,因为由同一主体分饰两角。是否选择这一模式,面临监督缺位与信息整合成本之间的权衡。若由不同主体担任受托人与账管人,并将金融科技应用两者间信息传输等方面,则既能保证了受托人的监督职能,又可以避免高昂的信息整合成本,有效挑战了“受托+账管”模式。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数据篡改,在企业年金发生财产纠纷时提供理赔证据,划分赔偿责任,缩短赔偿年限。
3.2 国外案例
英国的年金系统十分复杂,虽然名义上只有法定和自愿两类年金,但是实际上每个子类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的账户,因此投资者在退休时很可能手上有五六个年金账户,使得投资者管理起来十分不便。鉴于这一现状,英国的养老金管理初创公司Smart Pension打通了不同年金账户之间的渠道,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手机移动端上了解到自己所有账户的情况。
fairr是一家德国养老金储蓄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该公司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让投资者实时进行跨州、跨公司、跨私人退休储蓄的账户管理。
3.3 解决方案
建立统一的云平台,优化企业年金链路。2019年,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由政府主导建立北京市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统一平台,畅通政府、企业和年金管理机构三方沟通渠道。因此,我们提出建立统一云平台三步走策略:第一,在委托人、受托人、账管人、托管人、资管人之间建立统一的云平台,各方将自身数据上传。提供产品透明化展示和投资情况便捷化查询。第二,平台搭建后,可以推动企业在统一平台上快速、低成本甄选年金管理机构和年金产品。第三,优化参保缴费、权益查询、账户转移、待遇支付等工作流程。
引入区块链,保障信息安全与执行效率。区块链以其分布式、多节点共识、公开透明以及不可篡改的特点在参与者之间信任度低、交易记录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建议在企业年金链路上引入智能合约、以及区块链在支付清算和数字票据的应用。智能合约最大的优势是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仲裁和执行合同,降低企业年金链路各个角色之间的沟通、对账以及人工校验的各项成本。区块链在支付清算领域和数字票据领域的应用能化繁为简,实现点对点交易,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其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保障了账户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专款专用,从而提高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4. 金融科技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管理
4.1 国内案例
中国平安壹账通系统
此平台除了能够提供电子化的管理、组合指令,提供常规的,包括事前事后的风控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能够灵活的管理数目众的多账户。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平台上可以管理平安所有产品的账户,也可以查询和管理其他机构中的账户信息。从而可以根据委托人自己不同的要求,进行灵活的资产配置,并且能够做到事前控制,如预下单的指令,和事后去跟踪。
此外,这个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的拓展和接入新业务。
4.2 国外案例
美国许多传统的年金管理机构产品较为单一,缺乏更广泛的资产配置选择。有鉴于此,美国最大的养老金管理机构之一的信安金融服务公司收购了金融科技公司RobustWealth,通过金融科技平台使得其管理下的401(k)账户可以接触到超出专属基金和年金产品范围的资产,大大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
4.3 解决方案
应用智能投资模式,将传统的量化交易模型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结合,对策略进行优化和提升。具体而言,第一,策略优化。基于传统量化投资策略,引入互联网文本、卫星图像等大数据,丰富输入方式;并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改善策略质量,提升资产配置收益率。第二,在执行交易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造的交易平台,更快速把握市场机会,自动交易,提升交易效率。定制追踪基金,形成投资组合再平衡和算法交易等低成本投资产品,帮助降低投资组合管理成本。第三,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针对年金用户的现金流进行预测,降低流动性风险。
5. 金融科技优化企业年金客户服务能力优化
5.1 国内案例
平安好福利App是提供员工移动端年金“三查”和“办理”的受托人App。其针对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场景,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对于参加年金集合计划的企业,满足其员工差异化的风险偏好,开放员工组合自选,结果自担,减轻年金管理小组的压力,提升员工参与度和对企业福利的感受程度。
但是,个性化的组合自选,需要涉及养老投资整个流程链上所有的主体的沟通,沟通成本高、效率低。此外和信安等国外公司相比,平安提供给员工的可选组合数目和种类有限,只能部分满足差异化选择的需求。
5.2 国外案例
年金的年报十分冗长复杂,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易阅读,使得投资者难以真正掌握账户的真正情况。Smart Pension的一大创举在于对账户的收益进行可视化,使用动画方便投资者更快捷全面地理解账户的收益,同时会提供虚拟助手,为投资者解答疑问,避免了打客服电话的繁琐。96%的丹麦人认为他们的退休金计划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同时不知道如何寻找相关的投资咨询。由于这一问题,全丹麦有30,000的中小企业没有企业年金。因此初创企业Grandhood作为欧洲第一家B2B的企业年金计划提供商,通过数字化手段缩减了运营成本,为无法获得大机构服务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企业退休金解决方案。通过加强算法,使得投资者在5分钟内进行快速注册,并获得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简单易懂的投资者指南。
5.3 解决方案
在企业年金的资产管理中引入智能投顾,优化服务能力,改善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不同于传统的投资交互模式,智能投顾能够将可视化的账户多维信息与用户友好型界面相结合,加强投资者与委托人之间的友好互动。不同于常见的投资产品,企业年金在积累阶段面临着投资风险和通胀风险,而在领取阶段又面临着长寿风险和精算平衡问题,因此面对差异化的风险特性,我们提出引入智能投顾对以企业为单位的群体进行用户画像描述,针对这一客群进行精准化运营,实现资产配置、智能交易,并在适当时刻进行风险预警与再平衡,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