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央行来摸底万亿级联合贷了。先上一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拿到的截屏吧,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日从多位银行人士处获悉,他们已经收到一份来自央行的《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暂未对联合贷款的规模以及比例作出限定,但要求各银行统计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的相关信息。
其中,特别区分了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合作的消费贷款余额、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财经》记者也从某商业银行证实到了同样的情况,该行已于昨日(7月27日)收到《通知》。
这事怎么看?
第一,已破万亿规模、且还在快速扩容中的联合贷款市场将迎强监管。
第二,据“愉见财经”了解,目前联合借贷的模式里,互联网贷款平台或助贷机构提供的是基础客户数据(听说有些合作里简单到只给一个姓名、身份证和电话等基础信息,账户核心数据理论上是不能给的),并赋能银行技术支持与获客,资金由银行给、风险最后也都是落在银行头上的,互联网平台是不允许做信用担保或隐性担保的。
理论上对这些引流的客户放贷与否,需要银行自己做实风控,但监管估计担心有些合作里,个别银行对风险把控力其实不强,都是依赖着互联网平台给的客户的既往不良表现尚可,但这些客户在互利网平台那里跑过的数据却是一个他们无法掌握“黑匣子”。但在业绩指标和“转型零售”的驱动下,就敢敢放量,规模一下子冲上去了。
“愉见财经”听一个业内高层私下感慨过,如果在核心风控不能完全把握的情况下放量,这样下去别是沦为了“资金批发商”。当时我着实心里一怔。
如此,监管自然需要排查摸底,这很好理解。
第三,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此前发文提到过部分银行的“独立风控”没有落到实处,完全依赖互联网平台或助贷机构。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再与不合格的助贷机构进行联营合作,容易在助贷机构和银行两个层面引发不良率攀升,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
所以“愉见财经”的理解是,联合贷款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互联网平台和银行的角色是否各自落实到位:银行,是否具有核心风险判断和承担能力?毕竟互联网平台给的只是技术与获客的赋能。
眼下又逢疫后时期,是一个不良爆发的时间点。“愉见财经”听闻,就连几家业务能力靠前的银行信用卡中心,做半年报的时候都在头痛不良率反弹得厉害,有些卡中心正在奋力问总行求援核销合度,有些不良率已经超过3%。
所以我猜测监管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怕联合贷里也藏了资产质量压力。
第四,也有分析认为,监管可能也想摸清消费信贷的利率水平。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财经》表示,过往行业内部分机构存在不少隐性收费,导致行业利率不够清晰,甚至超过监管规定的红线,对于鼓励普惠金融的监管层来说,这个现象是有悖初衷的。
第五,也有市场人士猜测,监管也想敲敲警钟查查消费贷的流向,比如不允许流入股市、楼市。
后两者不是没可能,但愉记个人觉得,重点就是在联合贷的银行核心风控能力。
(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五月花 等)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