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使整个世界陷入混乱,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依赖数字世界。在家工作、订购必需品、在线娱乐,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种形式的数字身份——无论是在社交媒体,在线银行和购物上,还是我们的专业简介上。在我们自由的共享个人身份细节的地方,这个数字身份比在视频会议屏幕显示的图片或在线个人资料中展示得更多。我们的"身份"赋予我们一种归属感,与社会、地位、背景、宗教、财富和遗产等息息相关。

我们倾向于在数字世界中展示我们这些个人特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资料使黑客捕捉到了利用我们的机会。诸如在网上约会诈骗中利用这些信息牵动我们的心弦,或者通过窃取我们的一些信息来欺骗银行以获取我们来之不易的积蓄。无所不在的信息暴露使这些变得太容易了。我们不可能做到在每次按键操作或与家里的Alexa或Siri进行的聊天中实时保护信息安全。

生活在数字时代

在过去的几周里,从在线健身课到杂货店交付,我们经历了比以往更多的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不幸的是,数字化存在的增加也导致网络攻击的增加。好消息是,唯一标识符和使用模式可以用以验证数字身份和验证用户,并确保他们是参与任何在线或数字交互时所声称的那个人。

数字身份可以定义为"在线存在的个人或组织的信息主体"。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仍然对其构成数字身份的内容感到困惑,而且认为自己无法保护这些不理解的东西。数字身份是我们的社交媒体资料吗?我们的信用评分或历史记录?它包含在生物识别护照中吗?这些疑问意味着许多人很担心数字身份暴露给潜在欺诈者的访问程度。一旦黑客采集了我们的个人详细信息后,他们能真正获取 "我们"多少信息?在美国,我们发现76%的消费者在使用数字身份时非常担心他们的信息会在网上被窃取;60%的人认为在数字世界中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的身份。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信任他们用于安全控制的旧方法和设备,比如密码、安全性问题和数字签名。但是随着现代安全技术的发展,这些方法已不再能够完全保护我们。

身份验证的更高级和安全的方法反映了现代社交媒体的习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自拍照。现在,技术可以将自拍照与驾照等身份文件进行匹配,从而将社交行为转变为可验证的数字标识形式。一个简单、安全的流程使人们能够访问各种电子商务和数字银行服务,而无需漫长而费力的"面对面"流程。即使在照片ID受损或钱包被盗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重新验证我们的数字证书,并全面恢复数字资料。

但这不能回答谁拥有我们的数字身份数据的问题。它存储在哪里?谁有权使用它?谁负责维护和保护数字的"我们"?

照顾数字的"自己"

就在不久前,(美国)政府丢失了包括工资信息在内的2500万笔税收记录,政府被证明是其公民数据的不良监护人。当然,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也不能幸免,这些年来,它们要为无数数据泄露负责。

因此,有一种观点是,公民应对自己的数字身份负责,使他们具有"自我主权"。我们的目标是从现有数据库中释放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防止公司每次访问新商品或服务时都将其存储。诸如GDPR和CCPA之类的数据控制是一个开始,监管和规范公司如何使用、控制和保护数据。

然而,只有政府放弃作为发布和存储我们的身份信息的唯一责任方时,"自主权"身份才能成为主流。它还需要诸如区块链之类的新技术来获得吸引力并获得信任。文化意识的转变也将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们中的一些人都愿意放弃我们的数据,以便获得更好的报价或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务。

有些人认为,与其说"自我主权"的兴起,不如说是一些行业巨头出现了。我们已经习惯于通过Google和Facebook来验证我们的身份,使用它们来加快注册速度或访问新服务。这些科技巨头可以成为我们的数字身份的守护者吗?那些已经非常了解我们的网络供应商呢?又有谁可以通过快速地理位置检查的附加好处使我们更安全呢?还是我们宁愿将我们的数字身份委托给Visa或Mastercard等金融公司?数十年来,它们一直在负责我们的金融交易,为我们承担了风险,现在他们能够更快地处理纠纷并阻止未经授权的资金提取吗?

显然,好好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是信任与控制之间的良好平衡。安全也是个人的事情,对一个人来说正确的做法可能不适合另一个人。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身份是人类的本质,因此监护权应该来之不易。

无论数字身份的未来如何发展,现在都取决于个人确保自己受到保护。企业可以在促进数字身份的健康和保护方面发挥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拥有成熟的数字身份验证和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我们就可以使"自我主权身份"成为现实——如果那正是人们想要的。

作者:Rene Hendrikse,负责Mitek在EMEA的业务,曾在IBM和Verizon等全球技术公司工作。现与大型企业合作,力求实现宏伟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性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欺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