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天我们借个机会,想把零售的客户与相应业务的起点来做一个简单地梳理总结。
客与业务的关系其实很玄妙,对于互联网来说,是先有客(用户),后有(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先有业务,后有客户。
正是因为顺序的不同,所以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在看起来,不同模式的最终归宿可能是非常相近的,传统商业在加大网络直营用户的积累,互联网在争取线下流量的加持,在大同的世界发展趋势中,这种发展只是起点与路径不同。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是业务先行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把客户来源从业务角度进行细分。
1、从代发工资切入的客户。
特点是因为企业关系而被动接受。成长性来源于代发企业的发展。其中搞扩张企业,会带来增量发展。高人员流动企业会带来增量发展,同时会影响存量的稳定性。收入增长会带来存量客群资产水平和服务粘性的提高。
2、从贷款切入的客户。
以购房或个人经营需求为主,通过申请贷款而成为客户,但以主动选择服务为主,参考因素为贷款的条件。而一旦构建业务连接,则形成较长时间的服务粘性。
3、从信用卡切入的客户。
以常规消费需求为主,通过信用卡申请而成为客户,以主动选择服务为主,主要参考因素为额度与服务权益。构建业务连接后,服务粘性不一定稳定。
4、从社会关系切入的客户。
以亲属关系为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为了资金的汇划,由于社会关系的需要而决定成为客户。以被动选择服务为主,能够较长时间培育习惯。
5、从优惠价格福利切入的客户。
以羊毛福利为主,以主动选择服务为主,几乎没有服务粘性,但有部分激活的空间,会跟随权益情况快速响应。
6、从小众需求切入的客户。
例如收集收藏需求,例如对新鲜限量实物的执念。与羊毛党不同,有更大的激活空间,有传播力。
从经营者的视角来看,日常经营的客户主体又可以作如下划分。
1、存量的客户名单。
按照在银行的金融业务数据情况开展交叉营销,以电子银行、短信、外呼的形式进行联系。交叉销售需要刚好契合业务的入口需求。在足够精准的情况,会提升交叉销售效果,但存在过度营销的风险。
2、网点的流量。
对到店人群进行交叉营销,由于到店客流普遍具备明确的服务目的,交叉销售难度较高,普遍仅局限于介质、渠道产品的交叉营销。
3、营销人员的社会关系。
对社会关系的营销由于数据缺失,普遍依靠广撒网的产品营销方式,对需求进行广泛探索,但存在传播效能持续下降的风险。
4、广告流量。
无论是户外广告还是线上广告,广告的效果与客户看到广告时的诉求都有巨大关联,一种为纯粹的品牌广告,为了加大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度,但金融这类低频服务,很难在需求激活的时候还能关联到相应的品牌,这种品牌传播的折损率较高。一种是场景化的广告,将产品服务品牌与能够激活业务诉求的场景,缩短需求产生到服务获得间链路。但交易转化的流程决定了广告流量的经营效率。
绝大多数的场景战略,开放战略,无论阐述的多么玄妙,都将服务于上述两个维度的客户与业务来源。而真正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策略的设计,让不同入口的营销效能最大化,这种效能最大化体现在三个粗暴的角度。
1、群体尽可能精准。人对。
2、服务切入尽可能正确。时点对。
2、规模尽可能大。基数大。
最终尽可能推动营销工作达到以下四级目的。
1、知晓。以广告策略为主。
2、问询/查询。以交互渠道策略及内容运营策略为主。
3、转化。以交易工具及流程策略为主。
4、传播/推介。以权益运营策略为主。
以上是我们对金融客与业务来源的基本梳理,今日不说相应策略。有不完整的部分欢迎讨论,持续迭代。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