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两年,政府一直在号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了一连串的鼓励政策,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只说明了当前小微企业融资还是比较困难,朋友圈里面的小微企业主还是时常感叹融资难。而我近几年的工作恰好在此领域,工作过程中也接触了较多的小微企业主和银行机构,有很多亲身体会也有很多的思考,通过这篇文章做一次分享。

由于受限于接触行业还是有限,有些见解实践验证过或者从是从实践中获取,但也有很多属于基于所见的推测,仅供大家在实践或思考时做一定的参考。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哪?

先要找到原因。

金融机构评估一笔企业贷款是否可以通过,关键是几个核心问题:1. 客户当前经营情况是怎么样的,未来会怎么样;2. 客户目前财务状况和信用情况是什么样的;3. 这笔贷款的用途是什么,风险大不大;4. 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是什么,稳不稳定,能否覆盖还款;5. 可以提供的增信措施,典型的就是固定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等。

如果针对的中大型企业,这几个问题都相对好解决,但是落到小微企业,会有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阻碍点:

1. 小微企业尽调投入产出低

如果做过企业尽调应该知道,对两家规模一大一小的企业进行尽调,其工作量相差不大,因此直接导致了了解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投入产出是严重不成正比的,也就直接导致了银行客户经理肯定将精力更多的偏向于大型客户而轻视小微企业,我们不能说银行客户经理歧视小微企业,谁不想把自己的投入产出做到最大化呢?在信用情况的获取上也是同样的情况,由于小微企业往往开业期间短,本身也很难获取金融机构贷款,其征信报告往往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尽调人员不得不采取更多的实际调研才可得出放贷决策,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融资尽调投入产出低;

2. 资金用途的风险很难判断

这个问题其实不单对小微企业难,对所有企业我觉得都很难,一家企业融资一笔资金投资一个项目,作为外行的银行如何能更好的评估这个项目的投入产出(可能有些银行通过积累可以精通几个行业,但是很难覆盖大部分行业)?举个例子,假设用户申请资金,用途是新建一个酒店,金融机构如何评估这家酒店未来的经营情况,如何评估其未来现金流能否覆盖其还款责任。可以这样认为,如果金融机构想充分判断资金的用途风险,需要对整个酒店行业做充分研究,对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判断,对酒店所选品牌做充分了解,对酒店加盟品牌做一定了解,对酒店投资人的经验做了解,对待建酒店的周边进行充分的调查等等,银行面向的是所有行业细分,对所有细分行业都做充分的研究对银行来说挑战太大了。

3. 风险建模挑战很大

目前看风险建模最有效的还是在个人消费金融领域,消金领域可以建模我觉得主要是几点:a. 大量申请并放款的客户;b. 大量申请的客户的财务模型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大部分人通过工资获取收入,主要的消费在于衣食住行;c. 充分多的辅助数据,例如央行征信数据等等;

套用化的思考下可以发现,以上三点小微企业融资领域都不太具备。a. 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难,申请的数量就不足,放款的数据更加不足。b. 企业和企业间的差异非常大,收入模式、成本费用结构等等。c. 小微企业的交易一般很多不会线上化,很多即使线上化了可能也无法认定真伪,央行征信数据这些信息对小微企业很多也是空白。

所以,想针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建模,挑战真的非常大。

4. 小微融资产品标准化难

因为尽调投入产出低,用途风险难判断,风险建模挑战大,导致没法标准化产品,在市场经济下,没法标准化的产品肯定是毛利率低的产品,有那么多国企央企的大项目,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去做这块呢?往往当小微企业提出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会向小微企业引导向另外一个标准化:抵押和担保,而大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贷款无法下发。这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现状。

二、市场上有哪些好的小微企业融资实践产品?

找找成功案例吧。

在前几年很多民营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做过不少积极尝试,但大部分铩羽而归,坏账率很高。近期由于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又重新重视这块,确实出现了不少针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性产品,这些产品是否能够持久为小微企业服务,我们还需要观察,如果监管要求退潮后,这些产品还可以持续存在,那就说明这些产品成功了。

这次,我们还是分析一些不是监管催生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模式无非两种:互联网平台化和供应链模式,平台化模式如阿里的网商贷,美团的生意贷等等。供应链贷款领域其实有很多成功案例,这块就不举例了,有核心企业就可以有供应链融资。

先说下平台化模式,虽然我没具体获得过上面两款平台化贷款产品的具体数字,但是既然两个平台一直坚持在做,应该是坏账还是可控的,这样的平台化产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可以看到这种平台化融资产品的服务对象一般是平台上运营/销售的企业,在平台上运营代表了平台可以充分了解其在平台开展的业务经营情况,结合平台内的一些其他信息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态甚至信用状况做一个初步评估或者预测,如果贷款资金限定只能用于平台上的一些采购时能够让风险更可控,平台化贷款产品相对比较好的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了前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些阻碍点,平台下客户信息更易获取,相同类型客户更多,建模难度会相对更低些,标准化产品的可行性就大大提高了。

这种平台化模式相对较好的解决了前述的几个阻碍点,对做好小微企业融资这件事来说足够了吗?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小微企业终究是脆弱的,不会因为我们更好了解他,他的生命力就会更强,他的生命周期就会更长,所以,当他们经营出现问题时,如果平台没有很好的把控力或者威慑力,收回贷款本息,控制逾期和坏账还是会非常困难。这里就有平台化企业做小微企业贷款的另外一个优势,作为这些平台下企业的“衣食父母”,生杀大权是完全掌握在平台的,因此当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相关控制人会顾虑平台惩罚措施和压力,所以还是会想办法尽力还上款。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即使在这种平台压力下,企业确实还不了款,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办?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

我们再看下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其实一直很受关注,在监管层面也一直认为这个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不二良药,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供应链金融的金融科技企业,业务模式不做赘述,这个模式的优点很明确,缺点其实也很明确,优点在于只要有一个核心企业,缺点也在于需要一个核心企业,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核心企业覆盖了多少围绕它的小微企业,但至少在我工作的住宿和旅游领域,真的很少。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其实供应链融资在有追索情况下,本质上跟第三方担保是类似的,只是这个“担保方”会相对更积极些,门槛其实不低,当然这个市场已经很大了,只是还有门槛更加低的普适性方案吗?

三、普适性方案在哪里?

我们需要一个更普适的方案。

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核心还是要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1. 金融机构如何更高效得了解目标企业,了解他的企业经营状态,所在行业趋势,资金用途,财务情况等等等;2. 如何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让金融机构有“底气”;3. 如何在威慑力也无用时,保障贷款安全?

个人觉得普适性方案应该包含如下三点:

1. 小微企业经营数字化,用科技的方式,让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沉淀到数字化系统,让这些信息更易获取。最近大家都在说产业互联网,我想,产业互联网肯定需要包含企业数字化,或者产业互联网就是企业经营数字化。平台化贷款产品成功的关键,就是已经做到了平台下小微企业的经营数字化。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多针对各行各业的产业互联网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和普及会让小微企业的更容易地被金融机构了解和分析;

2. 专注细分行业的“助贷机构”。只是对目标企业有了解还是不够的,金融机构需要对他所在的细分行业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其行业规则,了解其行业地位,了解其资金使用方向是否符合行业趋势等等等,这对于重销售和风控的金融机构太难了,我们需要一些懂行业也懂金融的“助贷机构”,好的助贷机构真的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

3. 专注细分行业的“处置机构”。小微企业始终是脆弱的,真的当融资企业无法有效还款时,我们真的应该“留一手”,我们可以不需要不动产抵押,不需要增加第三方担保,但是应该让企业将经营活动中的“核心资产”抵押或者质押给我们,例如酒店将其拥有租约的酒店管理公司股权做质押,技术型公司质押其核心专利等等,但是这些所谓“核心资产”的变现,对金融机构来说还是很难的,因为这类资产不够市场化,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专注于细分的“处置机构”来帮助做处置变现了。

小微企业经营数字化

企业的数字信息有很多,主要有营收、成本、资产、负债、现金流、其他佐证信息。

  • 营收

营收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深入企业的产品交易环节,让这部分交易环节在线上完成就能做到这点,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无论在网速,支付,技术等各环节已经可以做到了,但是每个领域都需要一个牵头人来进行投入,也需要每家小微企业能够良性的积极参与,其实美团和阿里就是做到了这种牵头人角色,美团引领线下商户的数字化,阿里引领线上商户数字化,但这里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小微企业的避税意愿往往很强烈,如果这部分信息全部在线化并且可视化,小微企业会有很大的顾虑,这件事的阻力有多大,确实较难预估,需要监管和税务部门的智慧来解决吧。

  • 支出

对小微企业来说主要的成本支出往往来源于供应链,推动各细分的供应链平台化是掌握这部分支出信息最关键的,这类细分供应链平台需要做到信息撮合和交易线上化(如果包含物流就更好了),金融机构通过这类平台完全可以获得全面的企业成本支出信息,通过交易流水和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的匹配做到高效数据验真。

  • 资产

资产的数字化是有难度的,往往依赖于小微企业自身的财务规范化,不过,相对于这部分信息的数字化,我觉得如何更有效的评估会更有意义,我们要进入细分重新定义资产,我们会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小微企业是有不少“资产”的,例如,酒店虽然物业不属于他,但装修后的酒店价值其实是不错的,如果这个资产的价值获得认可,我觉得大大利于其融资,再例如,一家公司通过研发获得的专利,是否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机构来评估来获得资产价值?(当然不得不承认,虚拟化的一些软性资产的评估难度也许真的很高很高)

  • 负债

小微企业的负债往往和企业业主个人息息相关,往往小微企业融资又走很多私人渠道,导致这个领域的数字化其实很艰难,很多机构可能不得不去全面分析企业的银行流水和企业主个人银行流水以获得全面的负债信息,当然如果小微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融资的难度越来越低,那这个问题也会相对更容易解决。

  • 现金流

受益于银行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块信息,无论是企业的还是业主的获取难度其实在越来越低,主要的工作量产生于分析流水带来了大量工作量,如果这块有公司进行一定的技术投入,这块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如果银行能够提供一些信息接口帮助这种评估机构那就更好了,当然,获取用户的授权也是完全必要的。

  • 其他佐证信息

这个领域一般包括税务信息,工商信息,征信信息,员工缴税公积金信息,诉讼信息等等,这部分信息的整合方毋庸置疑是政府,目前也有一些融资服务机构开始基于税务等信息开始发放贷款,运营情况如何,没有获知,但总觉得这些信息只是“佐证”信息,无法整体反应企业的情况,如果结合其他主要的经营信息,我觉得整体的风险管理会更加可控。

以上数字化的经营信息,会大大提高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经营等各类情况的效率,这块其实一些财务软件有一些天生优势,希望能看到他们不断推进这块的数字化。

专注细分行业的“助贷机构”

随着各行各业发展的深入,行业细分越来越多,细分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每个细分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个趋势不可逆转,但这种趋势会给金融机构的评估带来更大的困难,大型企业由于其资产实力决定了其偿还能力一定大大高于小微企业,即使一笔贷款最终投入的项目失败了,大型企业也会用其他领域的现金进行偿还,但小微企业就不一样了,一笔投资失败可能直接导致坏账甚至企业现金流枯竭,因此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用途风险判断变得更加重要,相对每笔贷款用途的风险做充分分析,必须对目标企业所在细分行业有充分的理解,同时最好有充分的行业数据积累。

但是,目前很少看到哪家银行对某个细分领域有很强的研究,只有少部分的产业出身的银行会有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希望每个银行想对一个细分有一些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本身游离在产业外,能否真的做出很好的深入研究,个人感觉,不太乐观。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扎根于细分领域的辅助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去开展行业研究,去整合行业数据,去提供并推广行业的数字化工具,去建立高效的获客渠道,去提供高效的风险科技工具。

1. 开展长期的持续的行业研究。关注行业变化,为融资企业的类型和融资项目的用途做宏观性的指导

2. 持续整合行业数据。通过整合多方面的数据,形成多维度的行业数据库,并且服务于金融机构

3. 提供适用于行业的数字化产品。提供各类管理工具,交易工具,让整个细分行业的经营和交易数据更加线上化。

4. 建立高效的细分行业客户获客渠道。利用产业背景,建立足够多的获客渠道,通过特定媒体做足够的宣传,建立高效的获客渠道

5. 提供高效的风险科技工具,为金融机构打造适合这个行业的风险管理工具,贯穿贷前、贷中、贷后。

有这样一个机构的参与,再加上产业本身的数字化配合,前面说的几个小微企业融资的阻碍点基本都可以解决。

专注细分行业的“处置机构”

但是,对于脆弱的小微企业,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接盘侠。

房产、大宗商品、票据、上市公司股权在贷款领域是普遍作为质押/抵押物的,本质的原因是其较高的市场流通性,这几类资产在小微企业领域是较稀有的,一般小微企业的持有资产只有这几类:1. 生产经营场所;2. 生产经营所需物料或者资源;3. 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技术专利和设备;还有吗?好像确实没有了,小微企业基本也就只有这些“生产资料”。

生产经营场所有价值吗?一般来说是价值不大的,小微企业一般不会持有生产经营场所的产权,应该是租赁较多,这种租赁权往往在企业下,一般来说这个租赁权也是价值不大的,但是在某些领域其实还是有价值的,例如,酒店行业。在这个细分领域可以将酒店的酒管公司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当贷款呆坏后,金融机构可以获取酒管公司股权,当然获取酒店所有权后,对金融机构来说意义还是不大,需要一家能处置这类资产的机构,这样便有了这种“处置机构”存在的价值了,他可以利用他的的渠道和经验将这类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变现。

生产经营的设备、物料有价值吗?先说设备,设备其实是融资租赁公司的主打领域,这块已经比较成熟,很多是设备厂家是回收方,或者有很好的的市场转让机制,所以不做展开了。再说下物料,一般的生产物料都应该有比较大的价值,只要这类物料还没有被投入生产,那他还是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假设以这类资源为质押或者抵押,在贷款发生问题时,处置这类资产其实也是可以的,通用型物料处置难度会低一些,但是如果是一些比较小众的物料或者资源,那就难办了,处置的问题包括:资产保全的机制,价值的评估,有效的处置手段和处置步骤等等,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专业化机构介入。

最后再聊下技术专利。对于技术通过技术专利变现,我想应该可以有技术授权收入,专利技术直接转让等等。使用专利技术处置变现,感觉比实物类的物料更难把握,有理由相信这类专利资产需要更专业的机构。当然这个领域在国内还需要更多的加强对技术专利的保护。

从我们的实践看,上面说的“助贷机构”和这个“处置机构”也许是可以由一家机构组成的。

针对各细分行业,上述三点的要求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外卖餐饮行业的核心应该在于销售,对经营数字化的要求会更高;对于酒店住宿业,数字化很关键,但是“助贷机构”和“处置机构”同样关键;对于一些贸易型行业,经营数字化、“助贷机构”和“处置机构”同样很关键;

以上是就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些思考,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沟通交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