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很热闹,这种热闹让人有种回到几年前的感觉。
疫情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很多事情。
例如中老年人的线上服务普及度提升。
例如人们的兴趣点正在线上领域进一步固化形成习惯。
例如区域经济正在跟随疫情程度的变化受到复工复产时间上的先发影响。
例如新一轮投资计划正在改变行业结构及人才聚集情况。
一系列变化,看起来都是机遇。但对于过度依赖存量资源的银行来说,却可能都是挑战。
影响存量格局变化无非这几项。
1、行业收入。
2、消费习惯与结构。
3、财富管理习惯。
行业发展的变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决定了产业中劳动者的收入情况。收入带动消费习惯的变化,一方面与消费结构消费对象有关,一方面与消费杠杆水平有关。财富管理习惯,一方面与产品有关,一方面与决策机制有关。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庞大的行业服务基础,在面对行业发展结构变化的时候,对全产业链条个人端的服务承接显得有些迟缓。收入的竞争恐怕已经不在于账户的开立,而在于收入形成后,金融习惯的运营。这一入口信息越来越多的转向线上企业协作工具。
在消费习惯与结构方面,客户端线上消费习惯进一步形成,这种线上消费习惯不仅仅是指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完成交易,还包括交易流程的变化,“线上完成交易预付,延后交付商品服务”的模式正在加速渗透,线上与线下不仅仅是交易场景的不同,服务职能上也在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消费结构方面短期变化更为明显,避险心理下,消费收缩,日用消费、教育、健康、保障消费比重加大。这种变化还带来信贷需求变化及消费资金在商户端的承接情况。而这一变化的主导权主要集中在电商服务平台。
在财富管理习惯方面,前期蚂蚁、腾讯获得投顾试点资质,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子公司,2月下旬蚂蚁的理财周可以说掀起了互联网财富管理的第一波热度。而腾讯理财通也没闲着,零钱通与理财通交易环节打通,理财通运营主体变更,都预示着线上财富管理习惯,将进入新一波争夺战。
如果说前几年一位大佬所说的“颠覆银行”听起来还有些像是痴人说梦。
现在看起来,互联网头部生态中,金融服务的闭环正在悄然形成,金融服务对银行账户的依赖,也在逐渐松动。只不过银行业服务“大额”、“头部”的优势仍然存在。互联网更朝向“小额”、“长尾”的领域发力。
这样的优势对于银行来说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毕竟20%的头部客户贡献了80%经营收益。
但是,2019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共计4597个,而互联网头部数量用手就能算出来。
如果将规模与收益摊算到单一法人机构上,孰强孰弱还真的不好下定论。
“颠覆”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或许不是你死我活,但一定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未来行业主导因素的变化。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