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建信信托研究部总经理吕致文
新冠肺炎在中国国内的蔓延态势逐渐得到有效控制,此次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程度、周期、导向等,成为经济、金融从业者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笔者做以下讨论分析。
疫情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自1月底爆发以来,多家国际组织和国内金融机构,已公开发布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结果,结论有一定分化,但整体观点偏温和。
最悲观的预计是一季度经济增速降至3%,年中时恢复到5%以上,以此推测,全年经济增速将在5%以下。比较乐观的预计是一季度经济增速降至5%左右,之后陆续回升,至年末接近6%,全年经济增速或在5.7%-5.8%之间。无论是“最悲观”还是“最乐观”的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在2020年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受冲击最大的是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业等四个春节期旺季行业。从1月23日开始至今,四个春节期旺季行业基本处于歇业状态,大部分企业损失80%以上,甚至还需支付其他额外成本。
运输行业短期内遭受巨大损失。疫情导致春节期间人流量下降,交通运输企业上座率下滑。民航资源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民航春运期间累计旅客运输量3436万人次,同比减少17.1%。2月1日旅客运输量仅为47万人次,同比大幅减少76.4%,全民航单日客座率仅为43.58%,创春运以来新低。已有70多个国家限制中国公民入境或者采取了其他相应措施。民营航空公司面临较大经营困难,铁路、公路运输情况亦不乐观,尤其小型公路运输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困难。
餐饮行业凄风苦雨。疫情爆发后,餐饮业首当其冲。据估算仅春节7天内就损失了5000亿。据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报告称,相较于去年春节,今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高达100%以上;营收损失在70%以下的餐饮企业仅有5%。
住宿行业损失惨重。据统计,2020年春节假期几乎停摆的消费致使全国交通发送旅客较上年同期下降近73%,其中单日最高降幅近90%,旅游住宿业陷入“冰冻状态”。旅游住宿业的各类损失保守估计已超4000亿元。疫情带来的全部损失预计将远超非典时期。
零售业线下线上冰火两重天。过去十五年,线下零售企业在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已处于劣势,此次疫情将会让线下零售企业的生存处境雪上加霜。同时也有诸如超市类线下零售企业,在之前或疫情期大力开发部分区域的线上零售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损失。
面板与存储行业受武汉当地疫情影响极大。近年来武汉重点布局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等产业,构建了“芯屏端网”的万亿产业集群。其中面板产业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及深天马等共计5条产线,存储产业涉及长江存储、武汉新芯两家重要存储器厂商。受疫情影响,原材料及成品运输成为限制两个产业持续开工生产的最大障碍。
新能源行业生产短期承压。疫情中心武汉是中国汽车产业重镇之一,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东风集团与多家外资企业组建有合资公司并在武汉设厂,博世、佛吉亚等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武汉设有工厂。因疫情导致的延后复工及销售网点营业限制,新能源汽车行业承受巨大压力。2月13日中汽协最新产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下滑严重,产销仅为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滑55.4%和54.4%。
通信与计算机行业的远程办公、医疗IT等应用迎来发展机遇。微医、丁香园、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等纷纷推出疫情地图与新型肺炎线上咨询服务。武汉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等也推出了在线问诊。同时,在长期自我隔离的情况下,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视频会议、互动游戏、AR/VR游戏等,这些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被大大激发,也让相应行业借助疫情打开了原本很难打开的市场空间。
红外测温设备在短期成为电子行业热点。工信部最新发布会公布,全国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为2万台,手持式测温仪需求为30万台,预计未来需求将分别增长至6万台、55万台。短期内产量受限于产品核心物资的短缺,行业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终端产品的需求也带动了上游设备的需求,并衍生出其他需求。长期来看红外测温将形成常态需求。随着晶圆级封装等技术的应用,红外设备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由此可见,疫情对多数行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然而今年却是我国多项经济目标的最终节点。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因此,今年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量指标,今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时翻一番。然而2020年开年就发生的新冠疫情,对达成目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我国的现行政策可能会发生一些调整。一方面既有的经济管制可能会发生松动。去年以来非常严厉的去杠杆政策或有松动的可能,但目前看来房地产不太可能松动,2月20日LPR已下调10bp,未来仍存在降息的可能。中央及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削弱疫情的负面影响。央行在2月第一周逆回购1.7万亿,第二周累计投放1万亿,稳定增长和通胀预期,维持流动性。但仍有很多行业目前现金流的压力较大,2020年能否妥善完成目标的压力巨大,因此预计在疫情结束后,中央政府会根据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在保证硬性目标的前提下,出台一些较为强烈的刺激措施,包括调整原有政策,从而保证今年经济目标的实现。
疫情对中国经济可能的中长期影响
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在疫苗研发完成前,我们将有一段时间“伴毒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备受关注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外移的问题,是全社会广受关注的话题。根据目前既有数据,如果疫情能在一季度解决,全国大部分地区能在4月份恢复正常,对于产业链较长的行业来说,实行代价过高的产业转移是不现实的。对于如服装鞋帽等产业链较短的行业来说,有无疫情都可能会因为多重原因让企业考虑通过产业转移来降低成本。这类产业的外移对我国经济既有负面影响,也会让我国很多相关基础工业继续扩张。
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第一次体验了中国冲击对其产生的影响,因为过去中国一直在持续高速运转,而此次疫情的管控程度远超“非典”时期,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也远超2003年,很多国家因此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韩国最大汽车公司现代汽车已于2月7日全面停产。三星电子早前已将C端产业链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了越南,但零部件仍然在中国大陆,受此次疫情管制运输延误,供货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此外,部分行业的冬天可能显著拉长,即使疫情结束,消费者也会有一段防疫“缓冲期”,一定程度的减少外出活动等。娱乐、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依靠客流量,疫情影响的周期较长。某餐饮巨头企业在全国6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分店业务基本都已暂停,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内损失营收7-8亿元。
后疫情时期:中国发展的变化
新冠疫情虽然会对各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及机遇,但并不会改变宏观态势,也不会大幅阻碍中国的发展。疫情后的变与不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后疫情变化一: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会升级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把生物安全纳入了国家安全体系。未来疫情类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将上升到生物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安全防线的建设需要优化科技创新模式,将极大的影响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消费。此次抗击疫情,全国已有两万多医疗人员支援武汉,但仍感觉捉襟见肘,今后国家势必会加强在医疗方面的投入,这也将给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安全体系以更强的信心。
后疫情变化二:超级电商化愈演愈烈
过去十五年电商疯狂的扩张到2019年已经到了增长缓慢的瓶颈期,但此次疫情发生后,电商进一步扩张,量级还在不断提升。
在线教育意外爆发。多地教育部门相继推迟开学,为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学校、教育机构开始寻求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完成传统线下教育的线上迁徙。既有在线教育企业则迎来高光时刻,头部机构集体推出免费课程。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宣布开放合作,助力各学校、各机构空中课堂的搭建,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迎来流量高峰。
线上生鲜供应服务业务迅速增长。在新冠疫情控制期间,盒马鲜生迅速升级了配送方式,采用非接触的方式配送,疫情期盒马鲜生的日均蔬菜供应量是平时的6倍。此次防疫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0%,与达达快送平台协同联动,成为保障居民每日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等食品的主要供给商之一。包括沃尔玛、永辉等近40家大型连锁超市,及生鲜传奇等16家生鲜连锁菜市场均加入了京东到家服务平台,“到家新鲜菜场”参与门店数量已达数千家,覆盖了全国近100个主要城市。
后疫情变化三:医疗产业发展获得长期机遇
此次疫情刺激了需求端,把过去很难通过新技术解决的问题逐渐解决,很多领域迎来了发展机遇。比较直观的可以看到检测技术、药物、疫苗研发、IVD(体外诊断)、智慧医疗等方面均迎来了较好的发展,相关企业前景良好。近期,高瓴资本公布了其在美国股市的资产配置,其增持的股票大部分是医疗行业的。可以看出,至少从其长期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医疗行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更应看到疫情本身并没有从宏观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颠覆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机遇。
不变之一:西方主导与中国崛起的全球大格局未变
应该看到,西方主导与中国崛起的全球大格局未变,疫情的发生并没有颠覆全球整体大格局,也没有颠覆中国长期上升的势头。
OECD国家经济总量大约占全球61%,其他国家占39%。是53万亿对34万亿的经济体量差距,由此可见,在经济总量上仍然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不变之二: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全球三成的能力未变
2008年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排名第一。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9万亿元,同比增长6.1%;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2019年中国GDP已占世界GDP的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一直是中国。过去两个月中,全球范围内依赖从中国购买中间产品的行业出现很大困局。
疫情虽然暂时改变了中国经济原有的运行节奏,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向好的势头不会改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也不会改变。据IMF数据估算,以中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34个,几乎与以美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数量(36个)并驾齐驱。中国进入出口目的地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也达到约70个,全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三分之一把中国作为“主要客户”。
不变之三: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未变
新冠病毒只是一次“黑天鹅事件”。历史数据表明,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经济常呈现出V型走势。 受灾害破坏和市场情绪影响,经济增速通常在短时间内大幅下跌,但随着灾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情绪回归平稳,之前被暂时压抑了的消费、投资等需求会得以释放,从而带来经济的反弹。长期来看,疫情在给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往往也会为一些新的经济模式提供发展机遇,甚至催生新业态。
不变之四:全球资本重仓中国的方向没变
相较于增长动能欠缺的老牌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维持较高增速,拥有较大投资机会;而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总量大,风险低。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全球投资的热点依然在中国。
不变之五:中国制造与全球供应链共生共存的格局没变
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这个生产链条之中,很多长产业链行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一些核心零部件都能在中国完成。中国有强大的区域制造业供应能力,有庞大的基础设施体系,也有庞大的8亿劳动力支持,是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庞大的电力网络,发电能力超过7万亿千瓦时;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里程近15万公里;构建了“八纵八横”的铁路构架,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以上,世界第二,其中高铁3.5万公里,世界第一;建立了接近5亿标箱的集装箱运输能力,全球十大港口七个在中国。加之中国拥有超过8亿的劳动力,众多配套完整的区域产业基地。这些条件不是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所能代替的。
总的来说,投资者特别需要淡看疫情,即使有些方面恢复得慢一些,有些方面需要完善,但大格局和大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此外,投资仍需深耕中国元素。只有与中国元素挂钩,才能有好的投资回报。远离中国,即是远离机遇。
文章根据作者在建信【知新堂】线上财富沙龙讲稿整理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