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穷人的银行到P2P

2006,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因穷人银行概念或诺奖之后,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P2P的热潮。2005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P2P公司Zopa成立,追随者纷纷出现。中国刚刚尝到复制先进国家新互联网模式的甜头,于是乎第一批P2P公司如宜信、拍拍贷纷纷冒头。

万事开头难,生存者们的业务进行举步维艰。移动互联网化的浪潮方兴未艾,中国第一批网民所受的互联网教育还停留在门户网站、邮箱和功能性网站上面。对互联网金融结合的接受度不高,缺乏信任基础。2007年整个电子交易市场的规模不过千亿,其中50%占比归属支付宝,30%交易发生于淘宝。这样的市场基量情况下,去开拓其实很困难。

纯线上者如拍拍贷基本上直到2012年才有2亿左右的规模,2013年随着资本逐渐布局,才有玩家陆续入场。同期较早的巨头如平安开始布局。其实一开始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情况下,创业企业靠自有资金放贷比较多。所谓P2P和现金贷,创业期没有明显的差异。那么抛开资金来源不谈,资产端分为明面上的两大类:纯现金贷款和购物分期贷款。后者的业务市场起点大多在校园,如曾声名大噪的趣店和现在势头很猛的分期乐。

消金类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只说这纯P2P。也许部分从业者的初心是帮助金融服务未能覆盖的人群或小微企业,但是很快这一业务模式就被玩出花来。一方对接投资人、一方对接借款人的P2P,两头开花:

——投资人端之庞氏骗局

对接投资人,就意味着可以打着正当的名义吸纳资金(P2P曾是一个和科技创新高度关联词)。这就解决了很多企业发展扩大最难得问题——钱,只要资金端给力,无论多大的资产池P2P也可以消化。但是这个钱,我用到哪里了?是不是真的可以赚钱?足够高的收益才可以让投资人无暇关心这些问题。为了吸引投资人的资金,部分平台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银行不是给你4个点的理财么?这才多少,我给你15个点或者更高。还包赔!你看看,前段时间张阿姨就是通过我们这个项目的投资,让她的养老金翻番。

高盈利、零门槛、周期短、风险低,集合这些特地于一身的融资项目往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庞氏骗局。最知名最早期的如E租宝,15年暴雷之前,何等风光,80万投资人,600亿资产池,广告打上中央台,年会开进大会堂。后来公司暴雷,才发现钱都用来打广告和给美女高管发工资。4年多了,大部分欠款仍在追回,2020年1月份据说返回的比例约在35%,但是很多借款人声称也知足了,毕竟时间太久,都做好了打水漂的心理预期。还有其他花样的使用使用方式,比如自己给自己融资,发布虚假标的进行掩饰。非法集资是让整个行业战战兢兢的一道线,其实差别就在于钱募集之后用到了哪里。但是大多数情况,这个问题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类似E租宝这类平台的马脚还是有迹可循,仔细查证的话可以发现其所谓的投资其实无非是左手转右手。但一个局足够大的时候,被骗的人成千上万,少数理性的声音会被淹没,每个人沉浸美梦不愿醒来。很多金融骗局利用的都是人性里面的贪婪,你贪的是别人的利息,可别人贪的是你的本金。

——借款人端之套路贷

玩完了投资人咱们说回借款人。一方面要使借款人贷的爽,另外一方面要让他们还的多。贷的爽,顾名思义,额度高、放款快、审核松。但是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这是一个金融的铁律。平台放宽种种条件,承担着高风险,自然也不是为了做慈善,必定会在借款人身上攫取超额收益。

这里面的花样就比较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定超高利息。但是如果直接告诉客户借1000还1500肯定会吓跑很多人,所以往往会压缩借款期限,我只要你还100。但是呢,这钱你得在7天之内全部还完。不仅如此,我还会把这商定好的100利息,提前扣掉。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借900还1500。更有薅急了眼的平台,对那些意愿特别强的客户,再扣点服务费、保证金,真正到手的恐怕900都不到。

借钱的时候销售都是笑颜满面,贴心体会客户难处早贷早下款,恨不得帮客户点下确认键、把钱送到客户手上。一旦过了还款日,对于逾期的借款人们,公司们就会换上一副凶神恶煞的催收嘴脸。其实说来,欠债还钱也是天经地义。但有准备来放高利贷的一般都是非正规军出身,银行没动机做也不敢做,民间部队没有受过监管的驯化,催收起来容易不择手段。毕竟只有把人往绝处逼,才更有可能榨出来钱。

所以一方面利息往天上收,一方面追债往死里要。一时间悲剧案例层出不穷,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的生态一时恶劣到什么程度。即使有个别公司怀揣理想入行,但是在金钱力量的诱惑下,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下,也加入浩浩荡荡收割客户的队伍。毕竟5亿没受过借贷市场教育的客户,可是天赐的韭菜。割完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

——行业监管

经历2007-2013的萌芽和2013-2015的野蛮生长,监管在2015年终现雏形,2015年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由银监会牵头征集,这份最终于2016年8月成型的办法用负面清单的方式划定了P2P行业的12条红线,明确禁止自融、资产证券化等操作。2016年3月,由央行牵头的互金协会正式挂牌成立。自此,网贷行业逐步开始规范化、理性化。

2017年是监管政策频发的一年,在暂行办法之后,银监会以及相关部门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与之前的办法一起形成业内称为“1+3”的监管体系,主要整改问题为资金池、银行存管、期限与资金错配等。

备案一词的出现可谓行业的强心针。于是响应监管的号召,各大平台纷纷开始扯大旗做存管,而得到监管应允且免除连带责任的银行,也乐得给自己创收。这一系列的监管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平台信息透明化提升,自融的风险也大大降低。整个P2P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信而富、和信贷、拍拍贷纷纷在17年海外上市镀金。还没跟上脚步的如点牛金融之流,也抱着暴富的梦想,紧锣密鼓准备IPO的申请和材料。

2017年12月 ,P2P网贷整治小组向各地P2P整治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只要机构自查、行业自律、地方整治行政检查完成,就可以完成合规检查工作备案登记。这一当时被看作利好的消息却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自此一直悬在从业者的头顶上。人们没想到的是,风向在2018已经悄然转变。

2018年,除了合肥厦门等极少数地区开始接受申请外,大部份地区按兵不动。直到6月份,监管传来消息确认备案延期,长久的监管压力、不断的平台退出、突发性的几家百亿级别的平台跑路,随之而来的恐慌挤兑,终于引发了P2P行业的雷潮。这次雷潮持续之久——约2个月,范围之大——问题平台约300余家,影响之深——彻底扭转了舆论的预期和可能监管的看法,都前所未有。

随之而来的,是2018年12月份备案再次的延迟,和2019年整个行业的寒冬。

——清退众生像

2019年初,《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 横空出世, “175号文”指出了总体工作要求: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 。也垫定了2019年度行业动态的基调。虽然不同的时间节点还有一些备案试点的消息在各地传开,但最终证明这些利好只是从业机构心中的幻想,消息灵通点的玩家们纷纷开始准备后路。

但是除了大部分平台的主动被动出清外,可以走的路也非常有限。

一条路是助贷机构或者导流服务,网路贷款服务的主要客户是传统金融看不上的人群,所谓5亿‘无信用卡’人群。结合P2P积累的借贷数据,帮助机构进行客户筛选评估。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出钱我放款。科技赋能金融,听起来很美好,也和国家倡导的"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一致。一时助贷的道路上人满为患。

但是实则现实并没这么美好,助贷整个模式最核心的资源是资产——优质大量源源不断的资产。后面的风控、定价、贷后环节只是附加服务,从技术水平上不存在很强的壁垒,有的是持牌金融在这些方面可以后来居上。但就资产这一点,就难倒90%的P2P玩家。除开陆金所、蚂蚁金服这种巨头孵化出来的独角兽,一般企业想要自建生态场景,可谓非常之难,而且也失去了黄金的时期,少数布局较早的如乐信可做到。剩下的缺少己方场景的玩家,总会面临自身优质流量被合作伙伴洗干净的一天,被一脚踢开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另外一条路是转型小贷公司,平台需要申请相应的金融牌照,才可以继续发挥自己‘普惠金融’的初衷和作用。但这条路更是困难重重。且不论小贷牌照是否可以申请到,即使申请到了,面对第一个的重大问题就是牌照的杠杆率,P2P放贷规模没有杠杠限制,而小贷公司的杠杆率根据规定不能超过1.5倍,即使按照2-3倍杠杆计算,百亿的规模也需要补缴几十亿的注册资本。牌照发放是否会开闸?也是一个不明朗的问题。

无论选择什么转型方向,借款利率高达36%+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躺着割韭菜的日子,再也不回头。玩家们一遍面对降低的利息,一边面对着升高的借款成本,开始了紧守着风险抠搜搜的日子。

——未来何处去?

P2P属于互联网金融范畴,虽然初衷是用科技给金融的配置提升效率。但是过分强调科技属性,却忽视金融属性,是一个无论是监管者还是玩家都有犯过的错误。如果说科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那么金融则是业务和问题本身。拿现在被很多公司拿来打掩护的助贷业务来说,很多操作方式就类似于没有牌照的融资担保业务。随着整治工作的进行,可以预期将不会有不合规、不受监管的业务形式存在。即操作层面上可以从科技入手,但实际业务逻辑需要遵守金融市场的秩序和规律。否则在无用的环节做再多的尝试也没有用处。

从实用可能性的方面,P2P公司未来转型小贷的可操作性较高,即使牌照略显鸡肋,但是弃之可惜。有牌上岗才是金融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行业会持续走低,资源即使集中对于头部平台更加利好,也对冲不了大盘的下跌。300余的平台数量会继续下降,简单类比下,2010年团购的平台可谓不在少数,现在除了美团被人记住的又有几家?少数幸存的平台也许可以通过联合放款、小贷牌照等方式支撑度日,但缺乏流量、场景等核心优势的情况下,日子和以前没得比。

站在2020年的时间点,回看13年前P2P成立契机的初心——服务穷人的银行。虽然大部分P2P平台已经消失,但他们的盛极一时也反应出了草根阶层、社会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即使取缔了P2P这一形式,网络贷款也没被一棍子拍死,而是驶向了更加良性规范的赛道。合规、商业模式演变的同时,也伴随着法制体系的完善、征信体系的成熟,虽然不必出现之前野蛮的繁荣,但是期待未来有更健康强壮的融合力量,来为更多社会底层阶级、弱势群体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