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北京将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一个月之后,该试点便有了实质性进展——1月14日晚间,央行官方网站公布了北京市6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由于此前市金融监管机构提出过金融科技领域将实行“沙箱监管”的概念,因此这6个应用被视为首批“入箱”的金融科技试点项目。

分析人士表示,金融科技监管已从事后监管步入事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在依法合规的轨道上进行,保护消费者权益,使金融服务更具有“获得感”和“适当性”。

沙箱6项目今年用得上

所谓监管沙箱,指在可控环境内实施监管,让新产品、新模式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迭代验证,去伪存真;让用户在受保护的前提下接触新产品,享受新模式的效率而不被风险所伤。

记者在央行官网看到,第一批试点项目涉及物联网、小微信贷、智能银行和手机POS等领域。试点单位来自中国银联、工行、农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百信银行等机构以及小米数科、度小满、京东数科等金融科技公司。

这6个项目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说明书”显示,这些创新应用的场景利用了大数据、区块链、5G新技术,和老百姓的消费、信贷、支付、理财密切相关。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将建设交易金额超5000万元的物联网;中国农业银行将形成一套到年底放款额达到1000亿元的微捷贷体系;中信银行、银联、度小满支付和携程将推出一种预计规模1000万用户的“智慧令牌”;中信、百信银行则将推出API开放银行;宁波银行将推出“随借随还”的快审快贷;银联、小米数科、京东数科将推出有望能激活40亿张IC卡的手机POS。

投资可退出损失能偿付

和以往相比,监管沙箱的本质是确保其项目潜在风险不从企业传导至消费者。那么,什么样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值得进入沙箱呢?

据知情人士介绍,首批入箱项目的标准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项目需要有技术层面的实质创新,而非仅是商业模式的探索或过去产品的组合;第二从参与主体上看,应是持牌金融机构参与或持牌金融机构联合科技企业共同申请;第三则从必要性上看,应是传统手段无法有效监管,只能通过监管沙箱进行探索;此外,从风险上看,需要机构事先准备有效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一旦消费者发生损失能够有效偿付。

“监管沙箱具有3个特征。”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介绍,第一是实验性,对机构构建镜像实验环境;第二是隔离性,有一套独特的沙箱机制隔离风险,不会对外部开展的实际业务造成影响,并一定程度上豁免企业在其中从事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三则是监控性,有一定的监控机制,并持续观察识别风险。

记者注意到,每个试点项目的说明中都详细写明了退出机制、应急预案以及投诉响应机制。在退出机制下,每个试点项目都详细写明了技术退出和业务退出的方案。

金融监管从事后步入事前

监管沙箱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首创实践,很快在国际上风行,被视作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创新。对国内很多普通人而言,监管沙箱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它背后,则是金融监管思路上的重大转变。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为人称道,创新背后的风险隐患也让人心惊。集中治理后行业乱象渐息,在创新发展中如何规避风险,是监管部门和从业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去年10月12日,人民银行等六部委正式批准在北京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12月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同日,北京市金融局表示,将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

互联网金融专家薛洪言表示,在当前强监管的环境下,金融科技监管已经从前些年的事后监管步入事前监管,监管沙箱就是监管提前介入金融科技创新的表现。通过金融科技监管机制的创新,有望更好地实现创新与合规、发展与风险的综合平衡。

尽管首批符合入箱标准的应用不多,但据2019年12月7日监管机构在北京金融科技创新媒体交流会上透露的信息,北京地区最终获得6家部委批复46个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涉及参与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共77家。可以预见,很快将有更多机构的应用项目被纳入监管沙箱。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