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9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LPR。202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的一系列动作,无疑在年末年初这一特殊时点为市场投放了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私人部门的贷款成本。
央行的一系列操作,都是面向支持实体经济的课题去的。通过全面降准,释放约8000多亿元的长期资金,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同时,通过降准,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再通过银行传导,降低整体社会融资实际成本;而浮动利率贷款转换定价基准,更是直接打通了央行货币政策与银行存量浮动贷款定价之间的传导通路,使得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传导能力提升。
打通资金供给,真正能够通过金融体系将资金支持到实体经济,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政策目标。从金融机构一侧而言,外有监管政策引导,内有寻求业务差异化发展与业务经营突破的诉求,也在着力探索针对以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务模式创新。
但具体如何践行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金融领域仍旧不乏迷茫中的艰难求索者。与大型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比,数量更众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区域性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不具优势,营业网点这一触达客户的重要渠道分布数量与覆盖区域也略显有限。中小金融机构如何能够形成有自身特色与竞争力的业务模式,成为了一个必答题。
如果不能够真正解决这些机构在业务经营中的切实问题,就还是面临着难以打通资金与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的矛盾。金融机构一面面临着监管机构对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和负向考核,一面处于业务模式迷茫期。在央妈合理释放流动性的时候,金融机构有钱贷不出,不知往哪里贷,或不知如何贷,使得资金供给的传导效果打折。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体和有消费需求的非银行传统客户群体,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需求,就有可能走偏门,阻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的达成。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课题,也许我们可以从政策导向中寻找经营思路。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 “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从产业链经营规律上来讲,终端客户的消费行为所反馈的信息,对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均提出相应的优化改造需求,而对于全产业链或产业链部分环节的升级,反过来促进终端消费。新的产业链升级,正在以数据的方式融会贯通从产业到消费的全流程,以数据驱动业务决策。这种趋势,不仅促进了产业链升级,也为金融向全产业链提供服务打开了新的模式。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核心厂商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传导和分享,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核心厂商信用替代产业链上其他小B企业自身的信用。新的模式下,应能以核心企业与核心平台的数据为线索,掌握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交易、货运物流、资金流动、终端市场认可度等信息。从生产制造、交易、流通、到终端消费者,通过数据来理解产业链上下游直至终端消费客户,也基于数据来评估产业生态链+消费生态链上不同主体的信用水平,根据消费者、销售者、生产者等不同主体在生态链中的实际金融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