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 金控集团发展状况
1、金控集团的定义
1999年,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发布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中金融集团被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的实体,至少明显地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中从事两种以上业务的集团。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
在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化服务法》只规定金控集团的经营范围。金控集团可以是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以及投资银行控股公司,只要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机构符合控股公司结构,即可当作被该法称之为金融服务集团的金控集团。
在中国,2003年“一行三会”诞生之初《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中将金控集团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2、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四大国有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当时纷纷出资组建信托投资公司,并参与组建证券公司。
-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分业经营监管要求下,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脱钩,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控股集团被打破。
- 第三阶段:20世纪初。1999年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发布,以及中国加入WTO,中国开始放开对金融综合的限制,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成立首家“合法”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
-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由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从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为金控试点开始,经历了多轮调整及野蛮生长的金控集团逐步朝着监管合规化的方向迈进。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控集团等的监管”。
2019年7月26日,人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和运作规则做出了具体的监管要求,在规范金控公司行为的同时,也促进了金控公司良好有序的发展。
二、 金控集团的风险突显
金控集团是由旗下各个金融板块组合而成,了解金控的风险其实需要探究的是金控旗下的各个金融板块所蕴含的风险。基于Tradetech的报告来看,按照风险类型进行划分,无论是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还是整个合规风险在不同行业的风险分布都不同,同时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同行业性的风险属性,例如证券行业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突出,典型的像2013年的“光大乌龙指”事件。
虽然目前没有2019年全年的风险报告数据,但从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远远的要比2018年恶劣的多。今年做业务的人员其实都能感受得到,整个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因信用风险出现的违约事件频频爆发,特别像今年一些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及金控集团的逾期非常频繁,例如:
5月5日,网信证券因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被辽宁证监局采取风险监控措施;
7月8日,因先锋支付存在重大不合规事项,央行进驻检查,先锋系香港上市公司中新控股停止交易 ;
8月13日,重庆亚信集团全面违约,所有类固收理财产品全部停止兑付本息,涉及金额之巨达23亿元;
11月18日,东旭集团20亿债务违约,千亿债务出现风险,欲紧急卖身国资;
截至12月20日,2019年银行间和交易所共有153只债券违约,涉及的债券本金规模高达1185.64亿元,而中国债券市场规模截至2019年11月末已经接近100万亿元,在众多“爆雷”事件的背后隐藏的连锁反应预计将会带来万亿级别的风险损失。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实践,金控集团逐步建立了以内控为核心,以稽核为抓手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和管控流程,形成了集风险、审计、监察等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但尽管如此,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和混业经营,愈演愈烈金融风险事件,都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与金控集团来说建立一套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三、 风险管理沙盒的核心理念及实践目的
风险管理沙盒(Risk Management Sandbox)是从监管沙盒的概念演化而来,风险管理沙盒是指金融机构在稳定业务运营、防控风险外溢的目标中,通过主动风险管理工具自主建立与外部法律法规监管红线之间的风险缓释空间。
对于风险管理沙盒来说,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风险合规的底线管理,在不触碰法律法规红色底线的前提下,释放给金融机构一个自我主动风险管理的空间区域,即风险缓释空间。目的是想基于外部法律法规等底线的限制构建出自身内部的风险缓释空间,根据我们自身的风险偏好来设计业务运营的风险阈值,如果我们偏好低风险的业务,那么我们所有业务运营都在内控体系之下运营,利润收益也相对较低;如果奔放的去做业务,像今年的地产行业以及很多民营集团所做的一些高风险业务一旦突破外部监管红线,将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通过风险管理沙盒的模式能够让业务运营在整个内控体系之下建立起风险缓释空间,始终能够给与业务运营一个风险缓释的区域,这也是在金控集团中实践风险管理沙盒的目的。
四、 如何构建风险管理沙盒
从整体上来说从三个递进的阶段进行构建。
首先构建法律法规知识库平台把我们所参与的不同业务,例如小贷、保理、供应链以及其他类金融业务等梳理出来,每种业务都会有不同监管部门及监管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一个风险红线,在这个风险红线基础之上如何做到主动管理,便是需要达到的目标;
其次通过大数据去做对应的关键风险指标KRI,以此进行风险实时预警,一旦有风险实时的进行推送预警,第一时间能够在行业内率先处理这些事情会是非常有效的;
最后基于综合情况做风险量化。风险缓释量化模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这里先不展开论述。
(一)搭建法律法规知识库管理平台
我们针对不同的业务根据风险红线进行管理,例如小贷业务,今年由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再次强调:
- 所有的放贷机构需要有放贷资质;
- 不能突破实际年化利率36%的红线;
- 针对放款人需要有合格资质要求;
基于对法律法规内容的详细梳理进而搭建起风险评估矩阵,以此明晰业务容忍度,比如年化利率36%是红线,那么往下18%~24%之间是业务管理的一个区间,在此区间内的资产风险状况一定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风险资产来建立不同的风险预警指标等级,这是法律法规知识库能够带来的实际的运用。
(二)构建多级风险缓释预警指标
由企业大数据筛选转化风险要素,由风险要素组合转化为风险缓释指标,利用风险管理沙盒建立的多级风险缓释指标与量化模型相结合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按照不同的风险来源、不同的风险类型逐步可构建出多级风险缓释预警指标体系:
1、按照风险来源大类进行划分,可构建出第一级风险缓释预警指标,包括行政司法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
2、在一级预警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可细化出第二级风险缓释预警指标,如行政司法风险可细化出涉诉风险、司法风险、经营风险、黑名单风险、其他风险等;
3、基于一二级风险缓释指标,逐步形成可精准定位、实时监控的第三级风险缓释指标,如涉诉风险可监控立案风险、开庭公告风险、判决风险、执行风险、失信风险;司法风险可监控行贿风险、司法拍卖、司法协助、环保处罚、行政处罚;黑名单风险可监控反洗钱黑名单、网贷黑名单、重大税收违法黑名单、严重违法失信黑名单;经营风险可监控经营异常风险、工商变更风险、欠税风险,其他风险可监控股权冻结风险、股权出质风险等。
以司法风险为例,单个风险事件所处的司法环节不一样,风险状况也就千差万别。从立案开始、案件逐步经过开庭、判决、执行等阶段,每个阶段的风险严重状况是不一样的,所对应的风险分值比重也不一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处于同一个阶段的不同案件风险状况是一样的吗?其实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监测的主体是被告的话,如果原告是银行的话可能是最恶劣的,原告是银行之下的小微金融机构相对来说风险比重没有银行高,如果原告是个人的话,往往是一些劳务纠纷的案件,那么风险比重其实就会更很低。
所以基于此我们会梳理整个KRI的体系,构建出相应的风险指标,比如监控主体近一个月作为被告且原告是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涉案金额超过10万的案件,通过类似的风险指标模型(KRI)对监控主体的风险进行全面预警。
以外部法律监管红线与风险缓释预警指标构造的风险管理沙盒为地基,逐步识别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触发机理与传导路径,并由点及面的构建企业自身的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
(三)构建全面风险的主动管理能力
这里面涉及的面比较多,但是我们真正做业务的时候可能会从中间几个部分去做,像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行政风险我们会先行建设,而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可以之前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按照巴塞尔协议的体系,对应的业务如果要去做主动风险管理,会建立很多专项的风险管理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比如行政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如果涉及到场内标准化业务,也需要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做一些总量管控,比如资本计量、风险限额管理以及压力测试工具,但这些主动管理工具仍然是辅助于金控自身的业务,针对业务做具体风险管理的梳理。
在此,分享一下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建设思路。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
就目前而言,这几年市场上真正危及自身的风险基本都是流动性风险,因此流动性也被称作企业的生命线,这其中包括2008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所有的企业倒闭无论是信用还是其他方面出现危机,最终都是因为流动性不足而倒闭,流动性是底线,是最后一道关口,流动性出问题了那整个主体就出问题了,所以很多金融机构率先做的就是流动性管理。因为金控集团的行业特性,往往在金控集团下面会有多个金融板块,这其中就会涉及到资金的集中管理。
2010年出炉的巴塞尔协议III在强调资本充足外,也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监管重点,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LCR用来确定在监管部门设定的短期严重压力情景下,一个机构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以便应对此种情景下的资金净流出;而NSFR衡量的是,机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和其表外承诺及负债导致的流动性或有需求状况,所使用的长期、稳定资金的数量。该标准要求机构至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在一年内保持稳定的资金。该数量根据对资产及表外流动性风险暴露所分配的流动性风险因子来计算。净稳定资金比率旨在促进机构使用更长期的结构性资金来源以支持资产负债表、表外风险暴露和资本市场业务活动。
此外,根据当前投资项目的资金流状况进行差额分析,测算未来三个月到一年的流动性缺口,以此监测未来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缺口可以通过流量矩阵和三级资金储备进行测算,而这其中最敏感的一个指标是最小流动性限额缺口指标——MCO,如金控集团的流动性缺口超过了MCO限额,则表明流动性缺口将无法被流动性资产储备和融资能力覆盖,金控集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干预;如金控集团的流动性缺口未超过MCO限额,则表明流动性缺口将可以被流动性资产储备和融资能力覆盖金控集团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干预。
企业集团在一定时间内,会有动态的资金流入及流出,但是如果某一段时间净流出大于MCO就需要进行预警,一天两天可能不会有什么危机,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会形成比较大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管理
从近几年的信贷数据来看,我国信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信贷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信贷作为传统信贷的补充,在网络借贷、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都展现了强劲的势头,而这其中所蕴藏的信用风险也逐渐展露。信用风险源于信用过程的不确定性,随着信贷交易规模的扩大,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和严重。信用风险是各类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之一,并且随着全球金融环境的趋势变迁,构建信用风险管理就变得日趋重要。以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为例,试看贷前阶段如何管控信用风险。
贷前风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客户反欺诈管理,二是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评估。目前常见的欺诈类型包括三种:第一方欺诈、第三方欺诈以及团伙欺诈,其中团伙欺诈已经存在庞大黑产集团。因此,在审核借贷申请时,从业机构需通过数据分类管理、身份认证管理、洗黑产管理等方式对客群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客户的欺诈行为。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评估工作基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准备阶段。数据是征信建模中的灵魂,模型置信度的高低跟所依赖的数据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台首先需基于目前行业现状对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阶段是模型构建。评级模型工具主要有两类:打分卡和统计模型,以打分卡为例,其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
第三阶段是量化授信,根据评分结果对不同得分进行分类进而得到动态授信额度。
当然,对于贷后和贷后阶段也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贷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风险监控管理和风险计量,而贷后管理主要包括催收管理和提高违约成本管理。更详尽的内容可以参阅本人发表的上一篇文章——《十分钟了解如何构建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框架》。
(三)操作风险管理
对于操作风险来说,它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是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的。很典型的像1995年巴林银行因为违规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并隐瞒累积亏损,使得银行损失11亿美元以致破产。
在这一类风险中我们可以在整个流程过程当通过风险控制自我评估中进行风险检测,对每个流程节点上可能会出现问题进行识别,通过风险评估建立关键风险指标,以此对操作的环节进行风险预警;同时结合自身历史业务中、市场环境中、其他版块的业务中发生过的历史损失数据映射现有评估是否完善以及关键风险指标体系是否健全,形成一个适合金控集团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这里面通过损失数据收集、风险识别、风险的自我评估、风险关键指标以及风险缓释的管控最终达到操作风险的量化。
(四)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受到整体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风险是难以预判的,只能通过部分方法来尽量降低该风险的影响。建设一个市场风险限额体系是传导市场风险偏好的工具,是被逐级细化到一线的市场风险偏好。一个好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是将市场风险偏好和市场风险政策量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基础。
针对权益类投资的价格和波动情况可以梳理出风险因子,例如股票风险会关注股价以及波动,利率风险会关注期限及利率,不同产品类型会有不同的风险因子,通过风险因子的的梳理分析构建风险估值模型再进行风险量化。比如股票会关注β值,债券会关注久期和凸性等等,通过风险计量测算出当前业务之中实际的风险敞口是多少,进而结合我们的风险偏好与限额自上而下的去做风险管理,通过限额管理、风险对冲以及配置合理的经济资本来降低市场风险敞口。
五、 风险管理的评估与修正
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利用压力测试工具、 SWOT 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风险矩阵等方法识别评估风险并进行风险修正,这里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工具。
压力测试工具通过测算公司遇到假定的小概率极端不利情况时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的负面影响,进而评估和判断公司承担资本损失和维持核心业务的能力,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
在开展压力测试的过程中通常分两种方式,敏感性测试和情景分析。
敏感性测试是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假设变动造成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评估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情景分析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造成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评估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压力测试过程不仅仅是建立模型,还会形成对建模结果完整的分析报告,一般报告内容会包含:压力情景的详细设定过程以及假设前提、压力测试的数据来源、模型假设以及承压项目在压力情景下可能导致的定量结果,同时需要对该结果所展示的脆弱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测试结果的严重程度,发送给不同的管理层级,管理层级根据上报的参考意见进行决策,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修正反馈由上而下的执行开展,并不断进行跟踪反馈以达到风险修正的目的。
在风险管理沙盒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就如上图,在动态的业务运营中虽然有时会突破内控的管理,但始终会在监管红线之下通过不断的跟踪反馈及修正回归到合理的范畴内。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