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9年的余额已经不足。
每年年终的盘点,也是对这一年的总结,更是复盘看看2019年,金融市场上那些你踩过的“坑”上过的“当”。希望2020年,不要在重蹈覆辙。
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折射出一个问题,关乎消费与投资理财。总体而言,2019的金融圈并不平静。复盘2019年金融圈热点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别在让大家吃亏上当。
一、奔驰女的一声大哭,扯出消费分期购车的“猫腻”
陕西西安的一位女车主以66万的价格买一台奔驰CLS轿跑。3月28日,新车还没开出4S店院子,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问题,于是要求退款或换车。但几番争论之后,女车主被告知却被告知无法退款也不能换车,只能按照“汽车三包政策”更换发动机。目前,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事情的焦点在于。女车主在买车过程中,被4s店以低息引诱开通奔驰金融,还被迫交纳了1.5万“金融服务费”。根据被曝光的录音整理发现,女车主质疑自己在购车环节中被收取了1.5万元“奔驰金融服务费”,但自己并不知服务在哪里。
“金融服务费”,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有分期购买商品的经历,买手机、买车、甚至租房、教育培训等都采用分期的方式。除了正常的利息之外,还有所谓的“服务费”、“咨询费”等等。那么,在分期购物过程中,收取“服务费”合理吗?
不仅如此,现在去4S店买车,销售人员都是积极的推荐让“分期购买”,你说我不差钱,我能全款购买,态度立马180°大转弯,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其实,随着汽车市场的饱和,全款买车,已经让经销商不赚钱,经销商之所以推荐你分期,其实是跟放款机构有一定的合作,分润来自于你的还款利息。
所以,当大家在分期购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首先要问清楚这些“服务费”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算?尤其是服务费的收取是不是提前收?收多少?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也算消费者的成本之一。并且,如果提前收取“服务费”,根据现在的政策来看,有涉及到“砍头息”的嫌疑。
二、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银行卖的未必是“理财”
有一句特别好玩的话,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刘备,还可能是唐僧。这句话在2019年招行“钱端”事件上充分的体现出来。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去招行买理财,结果变成了购买了互联网服务公司“钱端”的理财产品。这种事儿之前也发生过,大爷大妈们去银行本来想买理财产品,结果买成了保险或者是私募。
今年,招商银行与互金第三方服务商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钱端公司”)因为14亿元的逾期资金陷入一场激烈的口水战。一边是钱端公司强行要认招行“干爹”,并要后者共同协商14亿逾期产品的处置方案;一边是招行慌不迭地撇清关系,坚称双方早已解除合作,逾期事件与招行无关。
从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招行和钱端公司之前确实存在过合作关系。而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通过招行的推介,下载了钱端公司的APP进行投资理财。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招商银行在投资者投资前端,推介了“钱端”。
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是金融街机构“代销”理财产品的问题,和投资者如何看清购买“理财产品”的问题。
一般来讲,去银行买理财,老百姓都放心,暂且不论是否刚性兑付,反正觉得安全可靠,毕竟是国家信用背书。但是,确实有些银行人员为了所谓的“提成”、“返佣”,推介其他机构的“理财”产品。这里的其他机构,可不是金融机构。从“钱端”的事件上看,“钱端”,确实什么玩意都不是,也没有金融许可、更不具备对外吸收公众存款的资质。
所以,对于投资人而言,投资真的要长点心,看清楚了再买。别相信品牌,要看合同。现阶段,没有任何的理财是完全“安全”的。所以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你投出的是真金白银。
再者,对于推介投资,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不管是谁推介的投资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讲,最为重要的是要看清楚投资标的是什么?有的投资者说了我不会看,或者不知道在哪里看,那么如果是通过互联网购买的产品,要看产品说明书或者是产品详情,对于看不清或者认为有异议的,千万不要盲目购买。
如果在金融机构购买产品,或者是代销机构、财富管理公司购买产品,一定要问相关人员索要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等文件。
并且一定要谨记,他人推荐理财产品,并不能代表“信用背书”。这一点,投资者一定要知晓。不管是推介类的还是代理销售类的,都与产品的销售方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理财产品出现了风险,最终的责任方式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所以,投资者一定要知晓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到底是谁发行的。
三、嗜血“校园贷”,再次肆虐“象牙塔”
校园贷这个问题从2016年“火”到2019年。监管机构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布文件、政策以及教育部门也对校园贷的风险进行过多次警示。依然有一些“不法机构”对象牙塔内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借贷业务。
“校园贷”暴力催收、砍头息的问题很多媒体都曝光过,不仅触犯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极大影响了金融秩序。
首先,高利息的校园贷让在校学生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也许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就算是走向工作岗位,每个月的收入还需要还款“高利贷”,这就成了一直伴随着的噩梦,挥之不去,甚至有些人变成了“贷款奴”。
其次,对于整个金融环境来讲,网络贷款平台有些是“助贷公司”,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就是说,等于用金融机构的钱放到学生身上,这一招可以理解为“借刀杀人”。助贷公司从中扮演的是资金中介的角色,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相对较小。因为,最终的债权是金融机构,一旦借款人产生大量违约,或者是造成风险集中爆发,金融机构的资金必然会受到损失。
最后,校园贷、校园分期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尤其是在2019年,很多P2P或者网贷平台受制于环境、政策、运营的原因纷纷开始转型助贷、现金贷,市场出现了相对的竞争和饱和。
当市场出现过多的同类业务时候,肯定要打“宣传战”,借助在校生群体的特殊属性,开始引导不具备偿还能力群体的“过度消费”。说的通俗一点,校园贷要不从根本上遏制,借贷产品会充斥整个校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贷养贷”,循环借贷的情况会加重。
所以,在校大学生们,引以为戒吧,千万别为了“面子”,为了“虚荣”过度消费,更别借“校园贷”,否则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四、又让投资者“懵圈”,诺亚踩雷背后的迷雾重重
诺亚踩雷承兴,让理财圈和私募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寒心的莫过于投资者。
根据诺亚财富发布的公告称:该公司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歌斐资产”)发行的产品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
同一天,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发布内部信。
汪静波介绍,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目前与承兴相关的基金,确实发生了风险,歌斐作为管理人,在发现风险因素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最快的行动,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京东回应称:这个事情和京东无关。承兴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对外诈骗,对于这种行为,我们非常震惊,并且已经配合受害公司进行了报案。
这又是一起“萝卜章”事件。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投资标的不明。
所以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歌斐资产管理公司在发行基金产品过程中,风控没有尽到调查义务。没有判断出底层资产的真假,或者说存在一定的“监守自盗”,相互勾结的行为,没有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审核。但是,应收账款的融资也确实存在造假成本低的现象,风控只是通过表面或者合同来进行判断,很难获得真伪。
这样以来,产品底层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投资者损失。说的通俗一点,地基不稳,这楼早晚要坍塌。然而,投资者并不知道底层产品设计,所以在购买的时候,往往只关心收益问题、兑付问题,没有看到本质。建议投资者,如果看不清理财产品的底层,直接别买。
千万别听销售人员忽悠,也别看品牌大小,毕竟你投出的是真金白银。
五、借钱=买保险?保险搭网络贷款的“顺风车”
今年,各种网络贷款平台持续火热,不管是“现金贷”模式还是“助贷”模式,借款人惊奇的发现,在借款的过程中,借款平台还搭售各种保险什么“人身意外险”(怕死了不还么?)什么健康险等等。
借用《让子弹飞》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是他妈的惊喜?”
说到底,不买保险就不借给你钱。当金融进入了流量时代后,都是流量惹的祸啊。
借贷和保险,之前很难找到焦点和交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扩大,保险也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不如借助网络贷款庞大的客户群体,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
众所周知,网络贷款平台上的客户较多,流量较大,所进行的借贷业务大部分已小额为主。对于保险公司来讲,看中的正是网络借贷平台有着大的流量。如果让每个人借款人都能购买自己的保险,虽然是区区的几百或者几千元,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再者,这种强制搭售保险的做法,也涉嫌到了砍头息。借款人在借款的整个过程中,达成借款要约,到放款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购买保险,才能拿到借款。这样一来,对于借款人来讲,借款金额实际上就等于:借款金额-保险费用=实际放款额度。
必须先交钱,才能拿到钱,这种行为以及触及到了“砍头息”。有些保险更为离奇的是,虽然说是保险,但是实际的作用是“担保”。所销售的保险是为了防止客户出现逾期,如果客户出现逾期,保险就等同于履约险。
赤裸裸的套路!
所以今年监管部门叫停保险公司通过现金贷等网贷平台销售意外伤害险。监管部门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全面组织开展业务排查,立即组织排查与现金贷等网贷平台合作开展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的情况,包括是否开展合作、合作平台名称数量、保费收入、保险金额、赔付情况、客户数量。
总之,2019马上就要过去。那些开心的和不开心的都即将变成历史。但是,踩过的雷和坑要时刻提醒着我们,避免再一次的上当受骗。2020年,整治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依然在继续。也希望金融类企业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也希望金融消费者、投资者,能够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淡定如初,面对风险的时候,沉着冷静。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