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行业真的...让我很无语。”7月底,意外险被禁止在网贷平台销售的消息传开了。
短短两天后,一位从业经历长达10年的资深保险产品人士告诉新流财经,意外险被禁后,取而代之的新型保险产品已经基本成型。
意外险仿佛成了信贷行业中掩盖不堪的华服和伪装,违规产品迅速变身重现市场,这场风波还在持续消磨着市场的耐心,也挡住了信贷行业信用保证保险这种硬核产品的光芒。
监管剑指保险产品被滥用,其实是早就能够预见的结果。但此次监管层明确指出禁止的是“意外险”,并没有一刀切断保险和信贷的正常结合关系,比如信用保证保险。
与意外险相反,信用保证保险却可能是行业逐渐攀升的逾期风险下,一条不被重视的有效防线。
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保险产品,是懂风控的
“网贷搭售的意外险如果基本没有赔付,那就不能算‘保险’。”上述人士表示。实际上,“网贷+意外险”的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意外险多被用于包装贷款利率,通过返佣形式洗白贷款平台费用。
在乌烟瘴气的乱象之下,信用保证险作为一把真正对分散行业风险有用的利器,正在被不懂行的玩家们无视和掩盖,甚至想将其同化为意外险一样的“伪装品”。
尽管他们诞生这种想法的时候,连信用险和保证险都分不清,还对外大喊着要给贷款产品接个“履约险”,以求高枕无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般来说,借款人作为保险人购买的是保证险,放贷平台作为保险人购买的是信用险,但这两种情况下,放贷机构都是受益方——被保险人。
在信贷行业,从P2P盛行的年代开始,信用保证险就逐渐出现。
作为财险公司的一个传统险种,目前已有数十家保险公司布局,虽然不都是集中在个人信用贷款行业,还包括了一些小微行业、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在信贷领域,不少保险行业知名机构都布局了信用保证险产品:
例如平安财险与陆金所、平安普惠合作的个人借款信用险、个人借款保证保险;中国人保与宜人贷合作的履约保证保险、担保机构代偿损失信用险;阳光财险和“乐花花”合作的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众安保险与小赢合作的个人信用保证保险。
而实力不足的中小玩家,由于风险门槛过高,一般并不会轻易布局个人借款信用保证险。毕竟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信用保证险产品,是需要懂风控的。
“赔过,没错,我们也在一些合作的消费金融产品上赔过钱。”某知名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坦言,在他们的团队刚开始将信用保证险推到信贷客群中时,也曾遇到过不小风险亏损,好在保险公司的扛风险能力够强,随着信贷的经验和技术迅速提升,才得以发展。
有观点认为,在信用保证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担负实际赔付责任,同放贷金融机构一样,保险公司也面临诸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金融风险,也需要构建同银行体系一样完整且夯实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此,保险公司仅对信贷资产包或放贷平台整体进行风险判断是不够的,穿透底层每一笔资产,了解每一笔贷款的风险,都需要保险公司对覆盖客群拥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偿付能力。
这也是信贷行业中,信用保证险和意外险的最大区别。
不可复制的增信价值
为什么信贷行业需要信用保证险?信用保证险与信贷产品相结合的最突出价值,毫无疑问是增信价值和连接价值。
信用保证险在信贷领域的出现,最大的赢家可能是这几年正饱受互联网金融侵袭之苦的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有明显业务局限性的传统银行。
“由于保险公司受到强监管,本身的合规性很强、投诉率低,很容易受到传统银行的信任。”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一般传统银行看重合规性和投诉率,因此保险公司和信用保证险在信贷业务中输出的信任感,超过一般助贷平台和担保公司。
以众安保险跟联通支付沃钱包合作的某贷款产品为例,新流财经测试后发现,在信用保证险的合作模式中,产品价格的透明度的确比较高,在产品页面和还款计划中都体现了清晰的费用结构和金额。
当然,信用保证险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兜底手段,而是根据保险公司扛风险能力、风险偏好等因素,对其擅长的信贷资产类型进行承保的,通常来说,也有合理的赔付率上限。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资产端的风险相当于被合理均分了。
“保险应该是一个正能量的工具,而不是现金通道。”上述保险行业人士称。平安、中国人保等在信贷领域将信用保证险做得很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究其原因,除了合作贷款产品准入门槛较高之外,可能在风控上也的确结合了一些互金头部机构,使用了有效的风控模型。
如此,不管是因为业务能力的局限性无法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城商行、农商行,还是一些很难切入细分场景的大中型银行,信用保证险都体现了连接的价值,拯救了金融机构的流量、场景、风控短板,也化解了大银行和小平台之间的信任鸿沟。
抗风险能力中的最佳选手
作为一个必须有技术含量的风险工具,放眼零售信贷领域,目前其实并没有比信用保证险更优的风险分散方式了。
不管是信贷行业常用的第三方担保,还是新兴不久的“支付宝预授权”模式,在信用保证险面前都有明显的不足。
支付宝预授权的模式已经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提到,由于冻结额度的限制,在信贷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较窄,且还存在合规性不明朗的问题。
虽然信用保证险和担保产品都有绝对增信功能,但比起保险公司的扛风险能力,第三方担保则要逊色很多。
单从注册资本上来看,金额数十亿的保险公司比比皆是,但担保公司则不多见。例如平安财险,中国人保等老牌机构都有超过20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就连泰康财险、众安保险这类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也分别有20亿元、14.7亿元,同时保险作为受到银保监会严格监管的持牌机构,从背景上也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更重要的是,担保公司有10倍杠杆限制很容易达到,但《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中规定,开展信用保证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上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当不低于7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保险公司在抵抗风险的资本实力上是有明显优势的。
当然,光有信用保证险产品本身的作用、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在一个以科技改变金融的浪潮中,必须通过科技去改变和提高业务能力。
5G来了,信息孤岛现象正在被科技一点点化解。信用保证险在个人信贷领域的应用,势必会因为5G时代的到来走向新的大数据台阶。
那么,拨开意外险“现金通道”的疑云,保险科技的力量可能才会真正进入这个伟大的变革中来。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