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科创板开市,掀起了又一波造富神话。
25支股票集体飘红,平均涨幅高达140.95%,超过480亿元的资金流入,有媒体报道称17家实控人为自然人的企业家“一夜暴富”。
不过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英国咨询公司UHY International的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初创企业的数量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每天诞生的新公司多达4000家。然而这些初创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1.6年,失败率达到86.7%。
当创业沦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资本竞逐游戏,恐怕不再是“宽容失败”那么简单。那么多标榜为“创业者”的年轻人涌向风口,憧憬自己是下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对象,是否应该问一句:创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创业者?
01 “我要做下一个马云”
十年前在美国费城的一场主题论坛上,某招聘网站创办人这样推介中国的创业氛围:人人都想创业,梦想成为中国的下一个“阿里巴巴”。
我想,这位创业者的初衷是为了渲染中国的创业浪潮,让太平洋彼岸的投资者勇敢踏入中国的创业热土。一语成谶,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构早已遍地扎根,创业者却出现了两种典型的病态:
1、造富心态。
两三年前,不少科技口的记者有着这样的癖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找家咖啡馆坐下,只需要在不经意间透露自己“投资人”的身份,总能捕获到过来聊项目的创业者,然后瘫在椅子上享受着听别人胡侃的过程。
这帮媒体人实在过于犀利,寥寥几笔就刻画了那些“最有梦想和野心”的年轻人:我的商业模式特牛逼,给我投笔钱,我就可能成为明天的马云、马化腾。过几个月再见到这些创业者,有些拿到钱的项目已经挂掉了,有些没拿到钱,开始换个项目继续创业。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在做这样的事。
没人知道下一个马云、马化腾会不会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些创业者喊出这样野心的时候,创业的初心就已经值得怀疑,所谓的创业不过是冲向财富殿堂的工具,这样的创业会有什么温度可言。
2、羊群心态。
只有在办公室里按部就班的小白领才有羊群心态,怎么可以这样嘲讽一个勇敢走出舒适区的创业者?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军提出“飞猪理论”时特意查了《孙子兵法》找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为自己顺势而为的思想背书。可同样的话传到其他创业者耳朵里,已然变了味道。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2013年的云计算、大数据,2014年的VR、智能硬件,2015年的O2O,2016年的共享经济,2017年的区块链,2018年的电子烟……几乎每一年都有创业的大风口,也伴随着数十个“元年”,总有一些创业者投身进去,借着风口搅起一波春水,为自己博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
可是风在哪呢?战国时的宋玉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在今天的创业者眼中,风就是造富的机会,然后向羊群一样追着风口跑。
02 资源的错位与失衡
奔着富豪梦的创业者太多,资源难免会分配失衡。
不久前结束的SEEDAWARD 2019北美复选中,一家名叫Sana Health的初创公司脱颖而出。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RichardHanbury在1992年因车祸致残,落下了纤维肌痛的病根,医学上被形容为难缠的“公主病”,特征是长期的广泛型肌肉酸痛,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为了抑制疼痛,摆脱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RichardHanbury在五年前受到可穿戴概念的启发,尝试利用HRV传感器触发特定的声音和视觉刺激,对大脑进行痛觉干扰,用电子“止痛药”来取代阿片类应用。五年的时间里,SanaHealth先后在700多位志愿者身上测试了14个原型,最终研发出了一款名为Sana的可穿戴眼罩。
即便是在硅谷这样被视为创业者天堂的地方,类似SanaHealth这样的初创企业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一是在商业前景上存在不确定性,比如“电子止痛药”的概念尚未普及,市场教育成本不言而喻;二是很少有投资机构有这样的耐心,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换取不那么诱人的回报,无疑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在《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一书中,享誉世界的产品管理专家MartyCagan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深刻教训:
上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风靡一时,MartyCagan所在的团队奉命开发一款低成本的通用工作站开发软件。整个团队辛勤工作了一年多,牺牲了上百个夜晚和周末,为惠普增添了不少专利,开发出了符合严格品质要求的产品,并把产品翻译成多种语言,培训了专业的销售团队。在产品发布后准备庆贺的时候,却发现没人购买这款产品,技术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媒体反馈也不错,但人们并不需要它。
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倘若惠普当年为一款失败产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被转接给SanaHealth,可能不需要五年才打磨出初代产品,即使没有太多人买单,却是那些被疼痛折磨者的福音。
但现实就是现实,MartyCagan的这本书被产品经理们视为圭臬,显然没有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圈子里畅销。资源错配的现象在投资圈屡见不鲜,诸如SanaHealth这样的初创公司,并不是投资者眼中的标准答案。
03 “融资秘籍”里的秘密
世界不只有黑与白,可投资者们早已习惯了谈论商业模式、谈论盈利前景,讨论创业者对人性的洞察,以至于出现了版本多样的“融资秘籍”。
比如在投资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威尔士开发银行高管AlexLeigh,就有一套自己的见解,鉴于篇幅原因,这里摘抄几条优秀创业公司应该具备的素质:
1、帮客户解决最强的痛苦。如果你能搭建一套商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强烈的痛苦,就会有很大机会让客户将辛苦赚取的现金分你一部分。
2、技术就绪指数达到7级或更高。如果项目缺少透明度,不知道产品是否真正能推向市场,TRL(技术就绪指数)评级低于7,股权投资者一般不愿意投资。
3、有吸引力的行业。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比如房地产很稳定,销售周期很长,转换率低;加密货币虽然有上涨潜力,但投资者很难评估。
4、清晰的退出战略。对早期创业公司注资的投资者尤其如此,投资不太可能通过派息返还,最好还是出售公司,力求在5-7年的时间段内功成身退。
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也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投资策略,与AlexLeigh有所不同,殷明把赌注压在了创业者身上,并总结出了防止创业者“先跳车”的三条铁律:
第一,对价值有长远的认知,看重和追求的是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投机;第二,开放,心胸宽广,时刻知道要不断地学习、进化,哪怕企业成功爬到了一定高度,仍然坚持带领团队瞄准更高的点;第三,有同理心的人。
还有一类以雷军为代表的投资者,热衷于投资“朋友圈”,出现了拉卡拉、欢聚时代、UC等回报率高达百倍甚至千倍的精彩案例,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号称“个人爱好是天使投资”的雷军很可能会告诉你:专投熟人。
不难理解投资者世界里的天然法则:投资的前提是赚钱,要么着眼于那些可能以小博大的黑马或现金奶牛,要么押宝所信赖的人,至少不会让投资变成泡沫的人。
于是乎也出现了连续创业者的说法,两三年就做一个项目然后转手卖掉,再凭借资历和资源拿更多的钱,创业成了一种职业。甚至衍生出了很多创业相关的产业,比如帮创业者进行投资培训,开设创业培训班“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创业者。
对号入座的话,像RichardHanbury这样的“创想者”,没有投资人的朋友圈,没有丰富的创业和从业经历,哪怕遇到了心仪的投资人,也可能因为管理经验、表达能力等被排除在潜在的投资名单外,尽管有着很好的出发点。
04 留些机会给创想者
也不排除有例外存在,曾经为Facebook提供5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彼得·蒂尔,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有价值的创业公司是发现没人认可的秘密而建立起来的。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彼得·蒂尔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现在人人都在谈“趋势”,但人们听到的每一个趋势可能都是被过度看重了。如果你要创业,最好逆向思考——离那些时髦词语越远越好。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AdamGrant有着类似的看法:你正在排队等的士,然后看到经过的那些车统统都是空的。这种情况你见过上千次了,直到最后你才想到“为什么我不能坐上去呢?”于是Uber就诞生了。
事实上,彼得·蒂尔和AdamGrant都不是典型的投资者,跳出了盲目追求快速回报的“泥沼”,也就找到了更为原始的投资视角:创业者要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别人还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想到过的一些领域进行创业。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有必要为二位的观点补充一条:创业者还需要思考,自己要做的事对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而非局限在赚钱上。
当然,没有理由指责大多数投资人的出发点,毕竟没人希望自己投入的资金打水漂,追求回报率是所有合格投资者的天职。
又或许应该对林林总总的创业者划分成两个阵营: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有着出色的管理技巧、演讲能力和人格魅力,哪怕是在拥挤的赛道里,也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出者;一类是像SanaHealth这种有着大胆想法的“创想者”,有着各种奇思妙想的脑洞,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间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创业的路径:
创业者往往是先有了创业的想法,然后去寻找创业的出发点,筛选时下的热点和风口,煞有介事地进行一番头脑风暴,找到一个看起来有前景的切入口,再凭借人脉、口才或运气从风投手里拿到第一笔投资;
创想者多半是先发现了一些痛点,不带功利性地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去寻找解决方案,在克服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后,看到了作为一个项目落地的可能性,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有五到十年的光景,最后才是资本市场对其价值认可的自然回报。
然而当创业潮逐渐变了味道,原本属于“创想者”的机会和话语权被稀释,还需要回到创业的原点重新思考:当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又一个亿万富翁,还是利用“创业”的引擎驱动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呼唤更多像SEEDAWARD这样的比赛,为“创想者”提供表达的舞台,与评审席上的大咖们平等对话,鼓励那些天才式创意的落地。也希望整个社会的投资体系进一步优化,为真正的“创想者”开一盏绿灯,尽可能多的让那些发掘于生活中的想法被发现、被关注、被验证,人类的进步取决于像伽利略这样的人。
一如全球“技术领域”投资之王维诺德·科斯拉的主张:“每一个痛点都是一个机会。”回头再来思索这句话的要义,应该被注意的除了机会,还有痛点。
作者 | Alter 公众号 | Alter聊IT;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imhefei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