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9年7月13日,在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支持单位、未央网承办、玖富集团协办的“第三届清华大学金融普及教育训练营”活动上,新网银行董事长江海以“数字技术驱动下的零售银行重构”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新网银行的前世今生
江海称新网银行的创立适逢中国银行业黄金20年的落幕,也正值中国新一轮金融强监管去杠杆周期的起点。人口红利、政策红利、货币红利等一系列支撑银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都已不复存在。而新网银行又是一家典型的“三无银行”,与主流银行相比,无分支机构、无客户经理、无现金业务;与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银行或者金融板块相比,无原生客群、无自有场景、无特殊数据。
江海表示,新网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三个基本遵循。第一,坚持技术立行,整个新网银行是技术驱动组织架构,70%员工都是IT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而且在成立两年半的时间里,已经累计提交了113项专利申请;第二,坚持单品战略,新网要做一家小而专、小而精的专业性的金融机构,走差异化发展的路线,专注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第三,坚持平台经营模式,将新网打造成零售金融领域万能连接器,在资金端聚合大量的合作银行,在资产端通过流量渠道来最终触达C端客户。
关于零售金融未来的展望
江海从五方面发表了他对于零售金融未来的看法。
第一,趋势。“全民授信“的时代即将来临,获得信贷服务,不再是少数人(头部客群)的”奢侈品”,而会成为多数人(长尾客群)的“快消品”,会成为多数人拥有的基本经济权利。未来的数字金融时代,不仅是每一个人都有授信额度,就连每一台移动设备、每一个GPS格子、每一个IP地址都会被打上信用标签。
第二,格局。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将会出现急剧分化的马太效应,日益呈现“赢家通吃”的格局。在对公业务方面,相对大型银行,区域性银行具有地缘、人缘等比较优势,未来市场仍可能是条块分割的格局,而零售业务是标准化业务,相对大型银行和技术领先银行,区域性银行并无比较优势。
第三,流量。各大互联网渠道都会运用金融业务来实现流量变现,交叉授信、多头授信将愈演愈烈,线上流量的金融价值将呈加速打折趋势。在各个互联网应用纷纷采取金融方式进行流量变现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用户可变现的总价值是固定的,但变现的渠道越多,意味着单客户被多重变现的可能性越大,单客户的金融价值出现显著下降。大家要摒弃”流量崇拜”,更优质的流量其实在线下,要把营业场所变成获客场景,把客户经理变成获客渠道。
第四,技术。未来5年,技术垄断的“铁幕“即将被打破。尖端金融科技将从少数大行和巨头拥有的专利变成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拥有的技术红利。在线零售信贷的“技术扩散效应”加剧凸显,数字化风控、自动化审批将迅速成为行业标配。
第五,场景。金融科技的进步很有可能使场景从“护城河”变为“马奇诺防线”,零售金融业务很有可能呈现“去场景化”趋势。“直客模式”将成为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重要方向,金融科技的进步正在帮助银行拿回发球权。大家通常认为场景的两大功能是风控和获客,但目前这两大功能都正在弱化。一方面,当人人都在互联网上沉淀大量数据,当数据化风控成为银行业的标配,场景的风控价值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人人都有便捷的云授信,场景的获客价值将大打折扣。
关于零售转型的思考
江海认为零售金融转型是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最后一块“水草丰美的宝地”, 是传统增长之路走到尽头后看见的唯一一片“绿洲”。他表示零售信贷的最大优势是风险可测、可控,有海量客群、小额高频、风险分散、高收益率、弱周期性等特征。他将对公业务、同业业务形象的比喻为“挑水吃”的业务,靠天吃饭的特点比较明显,与经济周期和业务团队的持续努力强关联;而将零售业务比喻成搭建“自来水”供水体系,修建过程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一旦建好就水到渠成、源源不断,业务具有弱周期性和自生长特征。
江海认为数字技术给零售转型提供了可行性,依托数字技术能够解决“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的问题,使得大规模开展零售信贷具备了“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而银行零售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获客,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让 R(风控)、O(运营)、S(系统)的支撑能力实现几何级数飞跃,零售金融的产能空前提升,不能满产运行的关键制约是客户。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