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以来,社区支行关停趋势明显,总体呈现“进少离多”态势。从追求数量扩张到收缩转型,银行社区支行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落幕。
2013年原银监会发文允许设立社区支行时,股份制银行们一片欢呼雀跃,民生银行甚至抛出了建设1万家“金融便利店”的豪言。随后,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积极投入到铺设社区支行的大潮中。一时间,社区支行如雨后春笋。
据银保监会数据,在银行发起社区支行最热闹的2015年和2016年,正式拿到许可证的社区支行分别为1755家和1016家。顶峰时,全国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在互联网金融等多重浪潮的冲击下,社区支行建设速度骤减。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社区支行退出运营,当年就退出了216家。2018年,又有813家关停,并引发了社区支行频频关停现象的讨论。据统计,到今天为止,共有1300多家社区支行退出了运营。
曾经,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把设立社区支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把它称为“24小时楼下金融便利店”,金融“毛细血管”,意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其经营特点是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基本定位为社区企业、居民提供灵活方便、及时到位的金融服务。按道理,应该广为民众喜爱,也一定能深根社会土壤,并长出枝深叶茂的金融参天大树,尤其为城市普惠金融服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然而,现实却又非常无情,既背离了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也给了当初抱有各种美好幻想者们的一击响亮耳光。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令人失望的现象呢?原因有两方面:
银行机构扩机构、抢地盘的传统经营竞争思维是社区支行潮起又潮落的根本原因。当初,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都觉得社区支行具有很强大的社会金融功能,把它当着拓展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城市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渠道,在设立社区支行时,普遍存在冒进倾向,在设立社区支行上未经严格论证,脱离了业务发展实际,造成了“供大于求”局面,导致批设的社区支行网点过多,使其迅速处于膨胀状态,导致供大于求的结局,从数量、布局到定位都埋下了很多的金融隐患。而且,因为其服务功能不健全,比如没有现金服务柜,没有对公业务,智能化服务低等,极大地捆绑了社区支行发展手脚,遏制了其发展生机,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无法显现社会支行优势,而且成了一种经营负担。据测算,目前一个社区支行的运营成本平均每年大约在100万元左右,是传统网点的1/7,配备的工作人员是3到4人,是传统网点的1/5;如果这些社区支行再设立现金柜,需要增配2至3名工作人员,加上物理营业场租费用,会大大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让商业银行陷入了一种继续保留社区支行需要大幅增加投入、维持现状又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及带来任何金融效益等尴尬局面,也让社区支行成了股份制银行们的一块“鸡肋”。这样的社区支行无法逃脱被抛弃的命运。
飞速发展的金融导致新兴金融业态日新月异,在很大程度压缩了社区支行的生存空间,是社区支行潮起又潮落的重要推力。当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崛起,风起云涌;尤其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快速崛起,整个金融服务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2013年余额宝面世之后,已彻底替代了银行的存款产品。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以及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提供的类似于花呗、京东白条这样的产品线其实已经彻底改变了民众日常的金融服务习惯,导致更多的人不愿去社区支行接受服务了,而且各家商业银行的APP或者互联网银行的软件,也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使用。同时,目前人们日常大部分的金融需求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来实现,即使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没有实现大家100%的金融需求,而一般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也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的金融服务。由此,很多民众一年很难去几次传统银行服务网点去办理业务。
客观地看,社区支行虽然被淘汰应是大势所趋,但它确实在服务城市“两小”、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如果从盲目设立极端走向盲目撤销极端的话,也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一是对于大型居民区确实需要社区支行、而又能养活社区支行经营的社区,如果一律撤销,确实给社区民众带来很多不便,也会遭到社区支行居民的诟病。二是盲目撤销社区支行,从金融投入与产出角度看,也是一种金融资源的浪费,之初大肆扩张设立社区支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短短的几年间撤销大部分社区支行,使得金融资源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此,在社区支行去留这个问题上,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应该通盘考虑,在整体局面上重新做好规划,在确保业务可持续、经营不亏损的情况下,能够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可以进行撤并,实在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的就予以撤销。总之,应该灵活施策,全身而退,不搞“一刀切”,既能发挥社区支行的整体作用,又不再出现过去那种盲目铺摊设点局面,使社区支行整体达到精简、高效、实用、方便之目的。
从当前现实看,可在两方面努力而为: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出台实质性鼓励措施。因为设立社区银行的初衷是服务好社区小微企业及居民生活,它既是一项金融普惠的民生工程,同样也是一项惠及经济发展的社会工程,因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产生实效。监管部门及股份制银行可考虑推广一些成功的社区支行展业经验、统一规划布点,政府可通过减税、补助租金、奖励创新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既防止社区银行扎堆,又避免其纷纷撤离后,给居民留下金融服务的“空白”,以尽量方便社区居民为撤并的重要目标。二是加大社会银行科技化投入,提高人工智能化服务程度,以提高社区支行应对金融竞争网络化的需要。从未来现实看,银行物理网点消失将是大势所趋,无人银行将会是社区支行新模式;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可能彻底将银行虚拟化,银行不再需要实体网点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所趋。由此,社区支行可考虑增设智能服务机器人等科技设备来解决人工服务不足的问题,尽量拓展社区支行金融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尽可能全面的金融服务,使社区支行生存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多功能、全方位”银行。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